今年上半年“熱錢”入境的壓力在不斷增加,而加快城鎮化背景下的房地產市場非常有可能成為主攻目標。防微杜漸引導“熱錢”流向至關重要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2月銀行代客結售匯出現連續4個月順差,業內人士由此判斷,2013年上半年,我國“熱錢”入境的壓力很大。相關專家受訪中向《瞭望》新聞周刊建議,鑒于國內通脹回降、樓市升勢暫遏,貨幣政策不宜輕易松動,同時可考慮出臺股市新規,引導“熱錢”流入。
上半年“熱錢”壓力增加
目前,新一輪資金“大轉向”已經開始。國內數據顯示,2012年12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大幅升至543億美元,結售匯已連續4個月順差,外匯凈流入出現較大反彈;國外方面,美銀美林報告稱,自2012年6月末以來,投資者從美國國債市場共撤出了60億美元資金,這一趨勢在2013年1月尤為明顯。
此外,有分析稱我國外貿數據的大幅波動也與“熱錢”有關。在外貿整體低迷的形勢下,2012年12月出口數據好得出奇,眾多海外投行一度對數據可靠性提出質疑。對此,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賀軍向本刊記者表示,外貿數據的大幅波動很可能與“熱錢”有關。外貿企業中不管是外企還是國內企業,都有一些參與過“熱錢”的流動,正是大量的熱錢交易利用經常項進出,造成進出口激增的假象。
資深外匯專家湯亞鍵判斷,未來3~5個月內,嚴防“熱錢”流入是最重要的事情。
“觸發‘熱錢’流入中國,有四大因素:主要經濟體‘寬貨幣、低利率’的政策推高全球流動性,歐美金融體系企穩提升市場風險偏好,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人民幣資產價格趨勢性向上。”尚勢投資的投資總監鄧維總結說,“‘熱錢’的性質決定了其終究是短期炒作,趁中國這輪經濟反彈炒作的可能性非常大!
樓市或成主攻目標
長期跟蹤“熱錢”流向的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告訴本刊記者,從2012年初到9月中旬,“熱錢”呈現流出狀態,隨后“熱錢”逆轉流入,“近期更為顯著”,此輪“熱錢”并沒有對股市顯示出很大興趣,而是覬覦國內樓市,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已經監控到部分“熱錢”涌進一線城市房地產。
‘“熱錢’之所以敢出手一線房市,是因為從十八大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已看出,中央推進城鎮化,很可能不會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更嚴厲的調控。”黎友煥預計,這種趨勢將持續到新的房地產調控措施的出臺,或者相關政策的變化。
早在2010年,當時美國實施QE2前后,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銀等眾多投行均以不同形式涉足中國房地產業,同期國內30多家大型房企也加緊推進海外融資計劃。富蘭投資管理公司副總經理、首席策略師楊東輝預計,“此次‘熱錢’很可能會繼續擴大對一線城市房地產的投機活動。一旦發現有‘熱錢’進入樓市的趨勢,可能將不得不出臺新一輪的房地產調控措施!
回顧此前2007~2008年,以及2010~2011年的通脹周期里,“熱錢”涌入所帶來的輸入型通貨膨脹,被廣泛認為是推高物價的原因之一。至于“熱錢”出逃的節點,黎友煥坦言,“中國資產泡沫不大,‘熱錢’不會走”。
積極引導“熱錢”流向
專家認為,“熱錢”尚未大量流入,現在必須未雨綢繆,“盡管中國實施嚴格的金融監管措施,渴求套利機會的國際‘熱錢’仍會透過地下錢莊、虛構貿易等多種渠道滲入國內,監管形勢不容樂觀!钡乱庵俱y行曾做過的一個調查發現,內資企業有18%選擇進出口貿易作為轉移“熱錢”的途徑,外資企業的相關比例占到23%。
業內人士建議,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以應對“熱錢”的沖擊:
其一,相關監管部門應盡快建立一個真正有效的統計體系,明確且真實地反映“熱錢”數量。目前,中國的監管框架很難完全監控“熱錢”。比如,對貿易項下的“熱錢”流動,負責監控“熱錢”的是外管局,但監測進出口價格變動的卻是中國海關。對于外管局來說,很難去清楚掌握類似“轉移定價”的貓膩。
其二,對于異常資金流入保持高度警惕。加大打擊和處罰力度。監管部門應對“熱錢”流出的主要渠道加強監控,包括虛報價格、虛假合同、延付貨款等隱秘方式。
其三,對貿易融資和跨境貿易貨幣替代應設立目標值。貿易融資產品創新層出不窮,成為涉外企業的套利工具,跨境貿易貨幣替代則導致外儲驟增,這對我國當前宏觀調控、貨幣政策、外匯管理和國際收支平衡形成挑戰。
其四,合理引導熱錢流向,遵循壓樓市、控通脹、入股市的思路。在國內經濟復蘇前提下,“熱錢”流入的領域很重要。如果股市持續出臺改革措施,基于目前低位,可以合理引導“熱錢”流入。更為理想的局面是,如果能在實體經濟中開辟出“池子”接受外來資金,讓短錢安分地轉化為中長期的投資資金,引導“熱錢”流入中國經濟亟需的領域,將是應對“熱錢”的積極思路。
其五,打通藏匯于民的通道,可考慮試行外匯保值儲蓄。通過外匯保值儲蓄,鼓勵民間持有外匯,有利于控制央行貨幣投放的時間成本和對沖成本。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