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中,都會有不安分的人;
每一群不安分的人中,都會有出類拔萃者。
朋友在報社工作,他說寫文章發文章大都是悖于自己的觀點和意愿,甚至都快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動念了。然后卻又找來各種原因說是為了迎合主體受眾人群的喜好,畢竟年輕人越來越少有看報紙的習慣了,都是些上年紀的大爺大媽們看,肯定要寫的符合他們的口味。我問他年輕人看報紙的少了是因為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所致,還是報紙本身的內容風格和質量沒有跟上社會的發展需求呢?
設想一下,如果把那些有思想有新意的年輕記者們所寫的文章觀點論述發表出來,那些大爺大媽們就都不愿意看了嗎?他們就只愿意守著自己將要入土的思維意識靡靡終老嗎?我沒有跟看報紙的大爺大媽們做過調查,但我想,至少任何人、任何時候是都愿意看到希望、感受到活力的!
那到底是什么在導致著我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甚至做到的都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樣子呢?沒錯,是人。事在人為,任何問題終歸于人的問題。在報社,是誰在決定著稿子的寫作風格與能否發布?一定不是那群充滿激情與想法的年輕人,他們只能是被逼著改稿被逼著為了生計做些無關痛癢之事的角色,只有領導說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最后得出一個結論:等到這幾個朋友能做到主編位置的時候,這報紙我們就應該能夠重新再拾回來了。
或許吧,希望到那時候我們的心還有這份活力,不過應該很難幸免了,在一個系統里邊往上爬,至少也得有5年的時間,很少有能守住些自己最初那些情懷的人,很少。何況后邊還有一代人在排隊等著可以輪到他們唧唧歪歪、抱怨比劃的時候來登臺承受這成長的痛苦呢。
一代一代,時間過得說快也會很快,經常聽到媒體渲染80后如何的主流,企業二代的接班問題等等,其實沒錯!每一代人中,都會有不安分者;每一群不安分的人中,都會有出類拔萃者。中國的80后時代已經來了,真真切切,尤其是中國80后的投資創業大軍正在崛起!
這是大經濟環境的選擇,是大社會需求的必然,又是創業個體的本能。
從經濟環境來說——
現在的情形遭遇之下,國家必然要鼓勵投資創業,必然會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老百姓的日子已經越來越難過了,物價高企,手里的錢變的薄了,政府不可能直接給每個人發錢來增加社會消費力。
但想辦法讓老百姓手中的錢變得多一些是謀求穩定大局的必要手段,怎樣才能做到良性的達到這一目的呢?增加人們的就業機會和待遇,誰來提供這些?老板。國家必然要讓更多的老板出現,必須要有更多的老板來發揮這一轉換資源的作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