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油企業是霧霾天氣直接責任者之一,但這并非因油企質量不達標,而是中國標準不夠,標準不提高設備改造就上不去。”中石化董事長的這番話無疑在暗示,提升汽油品質,成為治理霧霾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在已發布第四階段車用汽油標準的基礎上,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盡快發布第四階段車用柴油標準,過渡期至2014年底。
油企表態提升油品質量固然是可喜的,然而由此增加的成本是否應該通過漲價來抵消呢?如果不漲價,油企不樂意;如果漲價,那百姓吃不消,一位業內人士的話,無疑道出了市場的心聲。據測算,如果按照有關的汽柴油的標準,并向終端銷售環節轉移,每升油價可能上漲0.5元以上。
目前,我國多個城市已經進行油品質量升級,有的油價隨之上漲,有的尚未漲價。這從一個側面顯示出,對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三桶油”來說,是有能力進行消化的。煉油虧損是事實,但不是事實的全部。這些大型石油企業的勘探開采等業務板塊等盈利,相當可觀,總是拿煉油虧損說事兒,實際上太過片面。三巨頭專享高額的壟斷利潤,動不動哭窮喊虧,就更顯得牽強和無理。
近七年來,一路伴隨油企的喊虧,國內油價一路上漲。成品油價格上調的直接效應,就是讓消費者支付更高額的成本,來實現油企煉油虧損的市場分擔。而此次借著治理霧霾的契機,石油企業紛紛提出要改造煉化設備,這無疑就涉及到增加成本,以及如何分攤這些成本。
從海外的情況來看,日本的大氣法規定,環保標準優先于產品標準,環境大臣確定有害物質指標,經濟產業大臣只能在此基礎上提升工業質量標準;在美國,環保署有權規定油品質量,達不到標準的油企不予登記,油品不能在市場上銷售;在歐洲,同級別的燃油標準往往要提前汽車排放標準半年至一年左右實施。而對于石油企業來說,其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對于社會的責任,而不僅僅是自己的盈利指標。
油品價格不能想漲就漲,必須接受外部監督,將賬本攤出來,增加了多少成本,哪些部分由消費者承擔,要講清楚,必要時啟動聽證會等程序,以增加其透明度。油企本是國企,其不但要承擔企業所應有的經濟責任,還要負擔諸多的社會責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