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借用狄更斯的這句話來形容中國滑雪產業的發展現狀恰到好處。
與歐美和亞洲一些滑雪強國相比,中國的滑雪產業起步較晚,10多年來規模急速擴大,但急劇膨脹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發展過程中的尷尬。據統計,目前全國滑雪場的經營額尚不及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個滑雪場的銷售額度。而運營良好、已經打造出品牌的滑雪場不過寥寥10余家。
公眾熱情為何不高?
部分滑雪場服務不夠完善,體驗者往往還沒能領略到滑雪的樂趣,就已經想放棄了
到今年1月下旬,紅牛南山公開賽在北京南山滑雪場已經舉辦了11次。從2003年雪友們在雪季末的一次聚會開始,北京南山滑雪場在打造賽事的同時,也聚攏了一批單板滑雪愛好者,為自身的品牌推廣造勢。
培養滑雪人群,是中國滑雪產業形成之初面臨的第一個課題。2000年左右,滑雪運動開始從單純的競技滑雪向大眾推廣,當時中國的滑雪人口(指每個雪季能滑4次以上)只有幾百人。滑雪常被視為CYE“貴族”運動,或“危險”運動。
經過10多年的發展,隨著滑雪場的大量興建,全國穩定的滑雪人口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人,數量有所增加,但是平心而論,公眾對滑雪的參與度依然不高。以北京為例,參與滑雪的人次大概只占常住人口的3%—5%,而10年前在韓國的一些大城市,就已經有60%的人口參與滑雪。
中國滑雪人群的比重為何難以提高?自然條件的影響首當其沖。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體育研究專家易劍東說,在北歐乃至日本、韓國,冰雪運動可以在零下5攝氏度左右的厚厚積雪地區進行。相比之下,我國的滑雪條件卻不盡如人意。東北的冰雪很好,但溫度往往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左右,而北京等地溫度相對高一些,但積雪又達不到標準。
滑雪資深業內人士郭云川則認為,這與人們的消費理念和經濟狀況有關。“10年前,滑雪還是一項新鮮事物,大家都想嘗鮮兒,火過一陣。我當時預想,經過五六年的市場培育,參與人群會有一個穩步上升,但是現在看來,卻有一部分人失去了興趣。”
如果初次接觸滑雪沒有太好的體驗,人們很容易對滑雪失去興趣。北京南山滑雪場市場部經理鄭燕秋表示:“中國的滑雪者大部分是初次體驗,自己沒有裝備,需要租用滑雪場的滑雪用具、服裝等,在周末節假日,瞬間客流量數以千計的情況下,客人辦理手續、租用衣服、租用雪具、試穿雪鞋、雪板等流程之后,已經有疲憊感,再加上部分滑雪場的雪道規劃、雪質、設施、服務等不夠完善,所以體驗者往往還沒能領略到滑雪的樂趣,就已經想放棄了。”
雪場價格戰傷了誰?
多家滑雪場因為經營困難陸續倒閉或轉行,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對整個市場是一種傷害
眼下,國家體育場“鳥巢”打造的冰雪季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這也為滑雪產業的發展做出了新的探索。北京市區的很多公園也都陸續推出了自己的冰雪項目,給人們近距離體驗冰雪項目提供了機會。
“項目本身大多處于摸索階段,發展并不成熟,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滑雪產業來看相對比較低端。”易劍東說,“不過,這些舉措可以在北京市內營造冰雪運動的氛圍,讓一些還沒有滑雪和溜冰經歷的人得到入門的機會,假以時日,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可能成為冰雪運動人口。”
在郭云川看來,滑雪產業消費兩極化已經產生。一方面,走高端路線,以河北崇禮為代表。到崇禮度假滑雪,單次成本會達到1000—2000元,但是這個價位很難被大眾消費者接受。大眾消費者基本都會選擇北京周邊的滑雪場,這些滑雪場在市場中,屬于低端滑雪場。
2006年以前,滑雪場多是剛剛投入啟動,前期成本很高,主要的本地客戶群還沒有培養起來。各雪場開始依靠打價格戰來招攬游客。2005年—2006年這種競爭最為激烈,導致許多雪場高成本難得高利潤,開始“賠本賺吆喝”。
打“低價牌”在啟動和培育市場階段見效快,可以在短期內收到成效,但是其對行業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是不可預測的。2006年左右,位于北京、山東、遼寧等地的多家滑雪場開始因為經營困難陸續倒閉或轉行。
郭云川認為,在大的競爭環境下,各個雪場不斷地投入人力物力,這就像軍備競賽一樣,在這樣的經營壓力下,一些滑雪場選擇靠壓低價格,來吸引客流收回成本,最終導致行業內的惡性競爭。“現在回想起來,價格戰對整個市場是一種傷害,服務質量沒有提升,卻讓整個行業受傷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