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發展太慢,已逐漸成復興大武漢的瓶頸。去年武漢市GDP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四,居中部龍頭地位,但民營經濟發展水平一直不具優勢。
近日,武漢再次出臺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在去年8月,該市已頒布了一系列支持民企的文件。
此次新政包括“民間投資48條”、“全民創業20條”、“新56條實施細則”,鼓勵交通、能源等19個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明確“非禁即入”和“公平待遇”的準則。
力爭民營比重達到50%
去年8月份,武漢市在4天內,先后推出“十三條”和“新五十六條”,為民營經濟發展下“猛藥”。
為制定系列政策,武漢市相關部門曾走訪武漢千家企業,考察10多個城市,修訂10多稿。借鑒東三省、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長沙、成都、重慶等地的相關政策。
半年過后,武漢市政府再度出臺支持民企的政策,包括《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全民創業工作的意見》、《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意見的實施導則》。
新政詳列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19個領域。其中包括交通基建、能源、國土資源等壟斷領域。在財政支持方面,武漢市提出財政統籌安排每年不少于10億元,用于支持民營經濟,同時建立財政專項資金增長機制,自2013年起,市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新增3000萬元。
在新政發布的會議上,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面對百余名創業者和民營企業家代表表態:在思想上,把民營經濟“放在心中”;在行動上,把民營經濟“抓在手上”;在制度上,要一視同仁。
按照此次會議提出的目標,即到2016年,武漢市民營企業總數達到20萬戶;民間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0%;力爭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