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寒潮席卷而來,南國一片寒涼。
北緯22度的深圳,盡管處在季節和金融危機雙重“冬天”的夾擊下,但依然可以從華為、中興、中集、長城科技、招商銀行、中國平安等象征城市驕傲的標志性企業,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激情。
寒冷中透露暖意。
華為、中興自主研發的高科技產品不斷在國際市場攻城略地,長城科技新近接到大筆海外訂單,創維、康佳液晶電視銷售創出新高,中國科技第一展的高交會吸引全球產業巨頭聚集深圳……在本土龍頭骨干企業的帶領下,深圳經濟正走出一條向上的曲線。
創新的深圳,是一座適合創業的城市。這座城市,造就了袁庚、王之、任正非、馬蔚華、侯為貴、王傳福、馬化騰等一批響當當的名字。
這座城市,令全球產業巨頭側目。
IBM、甲骨文、三星、英特爾等16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來到深圳投資。今年,中芯國際、法國液化空氣集團、住友、德國電信等產業巨頭,因為看重深圳創新創業環境,相繼投資或增資深圳。
創新打造深圳城市基因,創業造就深圳城市氛圍。
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堅持改革開放,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營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為創業提供強大動力,全力把深圳打造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
讓我們一起,探尋這座城市的高度。
自主創新挺起深圳高科技產業群
“一個農機站,兩名工程師。”
“在搖曳的燭光中,蚊蟲飛舞,科技的種子怎能在如此貧瘠的土地上開花結果?”
這是深圳一位當年主管科技的市領導,在回首往事時的揮筆感言。經濟特區成立之初,深圳科技家底囊中羞澀。
但是,憑借與經濟特區與生俱來的“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深圳承接全球產業轉移的浪潮,主動從大量的“三來一補”加工業中掙脫出來,堅定地選擇了高新技術產業,從而邁上了從“拿來”創新到自主研發的歷程。
經過多年的發展,華為、中興、比亞迪、朗科、騰訊、大族激光等一批本土自主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一個大規模的大規模創新企業群已經在深圳初步形成。
截至2008年底,全市科技型企業超過3萬家,經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24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3086家,全市自主創新企業群體已形成了良性發展的梯隊。目前,華為、中興已成為國際領先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在若干領域占據業界制高點;中集、比亞迪、邁瑞等已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跨國經營企業;騰訊在即時通訊互動娛樂服務,賽百諾在基因藥物生產,金蝶在財務軟件開發,微芯生物在醫藥研發,大族激光在激光設備制造等領域,均已成為國內有影響的龍頭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