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北京11月13日電(馬立峰 任沁沁)“金牌理財師”“銀牌理財師”……一群8歲到10歲的小朋友,日前在“智能教育 天使理財”2009深圳少兒財商教育大賽上獲得了這些稱號。
財商教育,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和智商教育、情商教育等一起成為中國家長關心的話題之一。
財商是指理財的智慧。今年8月,申萬巴黎基金推出的親子理財調(diào)研報告。這份樣本總量9241份的報告指出,98%的受訪家長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財商非常重要。
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中的財富故事對許多家長都有所啟迪。“我當然想當‘富爸爸’了。”家住北京市海淀區(qū)塔院小區(qū)的張曉光先生道出了眾多中國家長的心聲。
而2008年開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很多中國家長在努力學習財經(jīng)知識為自己“充電”的同時,也開始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意識和經(jīng)濟頭腦。
當前中國社會,因為少兒財商教育缺失,而導致成年后缺乏理財能力引起的一些問題正在顯現(xiàn):花光每月收入的“月光族”、飽受信用卡透支困擾的“卡奴”、需要父母貼錢過日子的“啃老族”……種種現(xiàn)象屢見不鮮,“富不過三代”的怪圈也困擾著許多富裕起來的家庭。
“現(xiàn)在物質(zhì)條件改善了,很多父母就算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把最好的留給孩子。這種‘愛’會讓孩子花起錢來沒概念。如果孩子長大成人后才想要改掉亂花錢的習慣,就為時已晚了。”招商銀行長沙分行理財師熊偉說,“財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調(diào)研報告指出,40%的家長僅限于將壓歲錢存入銀行,存款、取款等程序很多都是由家長代勞,讓孩子獨立用錢的僅占到9.3%。
專家分析說,壓歲錢全部由家長來保管,孩子們可能會因此缺乏對消費的規(guī)劃意識。家長應該意識到應該讓孩子參與理財,讓孩子學會掌錢。
許多銀行專門開辦了兒童理財等相關業(yè)務。此前,50余名“小小銀行家”來到法興銀行,親身體驗模擬“銀行家”一天的生活。中國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金融機構也都推出了“雛鷹理財賬戶”“小鬼當家卡”等兒童賬戶業(yè)務。
“家庭銀行”這種讓孩子參與理財的形式也被不少家庭采用。家住上海市楊浦區(qū)控江路新鳳城小區(qū)的陶良鳳女士說,孩子把零用錢存入“家庭銀行”,每存入1元,家長也存入1元作為鼓勵;孩子要買比較貴的玩具,也必須自己出一部分錢,存款不夠時,父母還給他提供“貸款”。
“這樣可以讓孩子懂得節(jié)約,學會儲蓄,明白計劃開銷的必要性,也讓他了解了利息等信貸方面的知識。”陶女士說,金融危機給很多不善理財的人敲響了警鐘,也讓他們更加重視對孩子的財商教育。
還有些思想超前的家長甚至已經(jīng)讓孩子涉足股市。北京大學證券所所長呂隨啟今年6月份帶10歲的孩子錄制節(jié)目時透露,自己在兒子8歲時就教他炒股,并且給孩子2萬元“炒股基金”進行實際操作。
“現(xiàn)在很多人都成為‘卡奴’,有客觀原因,但也有理財能力方面缺失的因素。”呂隨啟告訴記者,“不僅要讓孩子掌錢,還要教他除了掙工資之外,還有哪些獲取財富的渠道。讓他親身去體驗,培養(yǎng)起規(guī)劃人生財富的觀念。”
呂隨啟表示,目前中國的財商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很多父母們已經(jīng)意識到這一問題,并作出了嘗試,但還是很難找到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財商教育指導服務。
專家還指出,國外專業(yè)的財商教育課程值得借鑒,但在加強財商教育的同時,傳統(tǒng)道德和社會責任方面的教育也不能松懈。陶良鳳表示,平時長輩生日,她教育孩子要從自己的賬戶取出一些錢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買禮物盡孝心;去年汶川地震,兒子看了電視報道,還主動從賬戶取出50元捐給災區(qū)。
“財商教育不是培養(yǎng)‘守財奴’,而是讓孩子明白掙錢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而不是為了錢活著。”陶良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