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是“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這幾天又迎來了“糖高宗”、“油不得”……如果要評選一個國慶節后的居民消費關鍵詞,那肯定非“漲價”二字莫屬。
盡管多數網友對加息、CPI、負利率等等不甚了了,但從年初到年末,“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一不漲,直接刺痛他們的神經。在一切皆漲唯有工資原封不動的年月,“能省就省”成為王道。
貨比三家,搜羅特價商品;趁低吸納,囤積日用品、團購批發生活用品;以其他東西替代漲價物品,力圖將生活成本降到最低……漲價大潮正催生著各種各樣精打細算的族群們。
囤油囤面的“海囤族”要囤的也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安全感。摳摳族、“海囤族”也折射出了民生焦慮。這場與CPI的“民間賽跑”,究竟是否必要?
誰在漲?
漲價蔓延至終端商品?食品價格成未來物價“疑問手”
不僅是中國,全球范圍內糧價、菜價都在不斷攀升。杰富瑞金融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肉價漲到20年來的最高值。同時,食用油價格上漲近20%、食糖上漲55%。這些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直接導致下游產業鏈的價格上漲,面包、蛋糕、巧克力、餅干價格紛紛上漲,有的企業采取不漲價但減量的做法來減少成本。
咋應對?
“四大族群”應時而動
“囤囤族”高筑“糧臺”
棉布、衛生紙、奶粉、糖和食用油,不斷傳出漲價消息的生活必需品,令不少精明的省錢達人趕在漲價前快速出手。這些囤積生活用品的達人被形象地稱為:囤囤族。不少囤囤族能將一些可存放的物品買夠一兩年的用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