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奢侈品行業的銷售反彈要感謝中國人。去年,中國消費者以107億美元的購買力再次卷走了全球近1/3的奢侈品。隨著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地位的確立,以往高高在上的國際奢侈品牌的珠寶定制業務紛紛在中國試水。
“珠寶定制”一直是國外頂級奢侈品牌的拿手戲。去年10月,蒂芙尼(Tiffany)在北京紫禁城太廟舉行了2010/2011 BlueBook發布盛典。這是蒂芙尼珠寶中最奢華的定制系列自1845年誕生以來,首次在美國以外的地方舉行新品發布。在此之前,有著珠寶王者之稱的卡地亞在進入中國20年后,也將定制珠寶擺放在中國店面展區并推出了相關定制服務。而曾為肯尼迪夫人杰奎琳、戴高樂、摩洛哥國王、俄國沙皇等提供私人定制珠寶服務的M ARC HARK也低調登陸中國。
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珠寶首飾年消費額超過300億美元,消費能力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珠寶定制開始在中國起步,而中國本土企業顯然也不愿錯過這一趨勢。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們在無錫、南京、廣州連開3家定制中心。公司從去年底已經開始轉變戰略。”由深圳天圖創投注資3000萬元的BLO V ES鉆石網店運營方、深圳彼愛鉆石有限公司總經理曹霖日前向南都記者透露,在南京店開業儀式上,被G U CCI、Fendi等左鄰右里包圍著的BLO V ES,甚至被不少同行稱為中國式的“卡地亞”。
婚戒定制市場起步
珠寶定制在歐洲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傳承,但在中國,雖然品牌林立,首飾款式繁多,但很多珠寶品牌都是來自深圳、廣州番禺等加工基地。在這些O EM的工廠中,珠寶商從上千個首飾款式中來選擇即將入店鋪銷售的珠寶,而這些原來已經定版的首飾同質化的設計,模糊了品牌之間的差別。
盡管中國本土企業周大福等珠寶商也效仿國外品牌涉足鉆石定制業務,但他們同樣對鉆戒的定制設有相當高的門檻。“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珠寶企業采用的也是高級定制策略。”長期從事鉆石行業的林耀榮向記者表示,國內定制業務目前最低標準是70-80分以上的鉆戒。這種定制業務價格動輒十幾萬元、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高級定制消費受眾有限,在中國還只是概念培育階段,沒有成為潮流。”
隨著大量珠寶電子商務品牌的涌現,情況悄然發生變化。一份非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網上的鉆石賣家只有幾十家,日交易額在10萬元左右。到了2008年,鉆石網店已經有1000多家,全年交易額突破11億元。去年,保守估計,網上鉆石電子商務企業已達2000多家。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個電子商務品牌在發展策略上正上演著分化趨勢。
目前除戴維尼依然堅持單純的電子商務外,在中國鉆石網店領跑 第 一 梯 隊 的 鉆 石 小 鳥 、BLO V ES、珂蘭、九鉆等都選擇了“鼠標+水泥”的模式。其中鉆石小鳥開設了12家體驗店,珂蘭有7-8家,九鉆有5家。BLO V ES實體門店最多,已開業15家。與其他珠寶電子商務不同的是,BL O V E S的鉆戒定制漸趨精品化,并在不久前,將這15家體驗店悉數變身為“婚戒定制中心”。
“我們之前預計鉆石網店的競爭對手主要來自傳統商家,但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除了目前幾大處于領導地位的鉆石企業外,區域性網店也迅猛崛起。電子商務企業之間的競爭較預期提早到來。”曹霖透露,一方面基于這樣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他們發現該公司目前有62%的銷售比例來自定制戒指。“我們之前賣成品,但去年意識到定制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后,公司迅速轉變戰略,開始向定制模式轉變。”
“與之前體驗店僅展示成品不同,定制中心除了部分樣品展示外,還在一邊設置了洽談桌,主要用于和顧客一起商定設計方案。”曹霖說,每個店他們都配有設計師,顧客要求任何一種款式都可以現場和設計師交流,之后通過三維立體設計模型,傳到設計中心出模后再交給工廠制造“可以說,每一款婚戒都是獨一無二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