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告顯示,政策、資金、產業與競爭環境、團隊以及經營是目前主要影響創業者和創業公司生存狀況的五大因素。首先,在政策方面,對于多數互聯網創業團隊而言,如果服務涉及網站、論壇、游戲、圖書、視頻等領域,則必須申請牌照或備案,但監管部門的這種許可和準入制度的約束并不會特別制約初創團隊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2011年國家和地方政策對創業團隊都有不同程度的傾斜,同時政府對風投、私募的默認和支持也推動了行業的自我發展,但仍有65.05%(67位)受訪者表示,自己創辦的企業近3年來都未獲得政策性支持。而相較稅費優惠等經費支持、場地支持和其他政策性支持來說,人才專項經費等經費支持則是創業者最希望獲得的(見圖一)。
其次,在資金方面,近七成受訪者選擇主要用自籌資金創業,另兩成多選擇接受外部投資作為第一筆創業資金。經過2011年國內資本市場由熱轉冷的環境變化的考驗,目前半數以上的創業團隊尚未開始融資進程或正處于天使投資這一較為初級的融資階段,能夠進入A輪、B輪甚至C輪以上融資的團隊則呈現出逐一遞減的趨勢(見圖二)。另一方面,在這103個創業項目中,目前已經實現贏利的僅占25.24%(26個),其他77個項目尚未形成明確的盈利模式或未開始盈利。
此外,報告引用硅谷投資者內維爾·拉維坎特對大洋彼岸“新創公司的平均估值已從2011年早些時候的600-800萬美元跌至300-500萬美元”的描述,也就是所謂的“D ow n-R ound現象”的出現指出,這一趨勢可能會傳導到國內創投領域,使得新創企業的融資市場日益萎縮,并導致這些公司生存率的下降。
與創業公司在融資和現金流方面可能會“日益吃緊”的情況相對應,在團隊方面,目前多數仍處在4-10人規模的小團隊同時又有著十分旺盛的招聘需求,技術、運營、市場、設計都可能成為他們眼中最緊缺搶手的人才(見圖三)。此時,如果不對招聘環節加以嚴格控制,致使人力成本過高,則極易造成創業團隊在經營方面陷入窘境(見圖四)。報告援引“一家游戲開發商
在論壇發帖招iPhone研發工程師,月薪7000-10000元,兩天后又重新發了一遍,要求完全不變,卻將月薪改為5000-8000元“的例子說明,這正是創業公司急于擴張團隊,又對自己可負擔的薪資估計不足所可能出現的后果。
如果說對擴張招人的謹慎控制屬于“節流”,那么找到適合自身產品的盈利模式就可被稱為“開源”。報告顯示,在幾種主流的互聯網產品盈利方式中,直接出售自己的產品及服務,比如在iO S A ppStore出售游戲,或以時間或容量為單位訂閱某種服務,受到最多數受訪者的歡迎,占比27.18%;其次是廣告和增值服務,即借助虛擬裝備、虛擬形象、個性化頁面等服務向用戶直接收費,均占比20.39%;傭金分成模式位列第三,占比19.42%(見圖五)。
至于產業和競爭環境方面,報告發現,盡管中國創業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即是如何面對B A T (百度、阿里、騰訊等縮寫)的競爭,但對于每一個具體的創業者來說,形勢似乎并未到“火燒眉毛”的時候。一方面,半數以上的CYE受訪者表示在自己所處的領域,并沒有大公司參與競爭或目前還不必擔心大公司會插入競爭領域;另一方面,不少創業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大公司們在2011年展現出的開放姿態,30%的受訪者目前的產品正是基于大公司的開放平臺計劃的,比如新浪微博或Q Q空間等。
由此可見,如果2012年上半年海外資本環境仍未出現轉機,則國內面向初創企業的融資市場極有可能出現萎縮。在這一前提下,無論處于哪個融資階段的創業企業,都必須將現金流的控制以及自身“造血功能”(盈利能力)的培養置于相當重要的位置,在提升自身生存幾率的同時耐心等待外部環境好轉后的再一次爆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