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做電商不奇怪。小米肯定要建立電商業務,在線銷售其產品。
請注意:一個公司有電商業務,一部分或者全部貨品通過在線方式完成銷售,并不一定等于這是一家電商公司。
問小米是不是電商,用@韓冰Bill 的話說,這就好比問,蘋果是不是電商公司,“不能說蘋果是一家設計公司,是一家制造公司,是一家連鎖零售店管理公司一樣,都是以偏概全了。”只能說,小米有電商業務,并且必然有電商業務,但不能說它是一家電商公司。
1. 產能不高,只能自己賣
造手機太貴了。小米科技融了一大筆錢,但這筆錢撐不起足夠的產能來灌入傳統線下通路。
2011 年底,雷軍報出融資數字:
2010 年底 A 輪,融資 4100 萬美元;2011 年底 B 輪,融資 9000 萬美元。
4100 萬美元,約合 2.6 億元人民幣,用了2011 整整一年。這一年里的人員成本加上房租成本加上各種其他成本和費用,大致估在 0.2 億元花銷,我想并不過分吧。小米有 200 人團隊,即使只算工資(還不包括社保),0.2 億元能維持團隊成員在平均月薪 8300 元,這還沒算房租等其他成本和費用。所以,0.2 億元一年的非制造成本,其實是打不住的,但咱們先這么算。
2.6 億元,去掉 0.2 億元運營成本,那么還有 2.4 億元全部花在手機的制造上,也就是物料加上組裝的費用。如果一臺小米手機成本能控制到 1200 元(雷軍公開算過細賬:光物料成本就不止 1200 元 ),那么這筆融資也就夠制造 20 萬臺。
一年出貨 20 萬臺是什么概念?這不過是一個小號的山寨機廠商的規模。深圳一家比較大型的山寨機廠商,光 Android 手機(還不算 feature phones)的月出貨量就是 10 萬量級。
小米是一家新公司,做不到讓原材料供應商長期墊款幫你供貨,做不到讓組裝工廠長期墊款給你制造——說實話,我也不太清楚哪家老公司能做到這點,了不起就是結款時間可以稍微拖一下,或者多分幾期,無論如何都是得把錢給人家的,唯一的區別只是現金流出的節奏控制——因此,一臺小米手機的物料成本(BOM)加制造成本,是多少錢,你就得拍多少錢出來,給人家。你的錢,都換成了手機,在庫房里,什么時候賣出去了,什么時候你這錢才收得回去。要是賣砸了,你就抱著庫存哭吧。
所以,你知道為什么小米去年第一輪銷售和第二輪銷售,每輪都是只供應了 10 萬臺吧?原因一:這是小米第一次規模量產,任何電子產品到了量產階段,和研發試制階段相比,遇到的挑戰都是不同的,廢品率、差錯率都有可能突然飆升,蘋果的白色 iPhone 4 拖了很久都無法上架,完全就是這個原因。原因二:由于規模小,單臺成本還壓不下來,1200 這個坎兒太夢幻了。原因三:這個配置太獨特,各原料和配件廠商的產能要遠遠低于更便宜的芯片和主板,因此原料本身成本也高。原因四:手里的錢也不夠造那么多。對于一個沒有營收、貨物占款量還以億元計的公司來說,是不可能讓自己把錢全部花光的。一個好的創業者,不能對現金流的風險控制能力這么差。相比起生產多了、如果賣不掉會壓力太大,風險更低的做法是生產少一點、驗證市場的同時鍛煉團隊,也更有利于為未來的加速成長打好基礎。
請記住:所謂的饑餓營銷,只是順便的結果,而永遠不可能是目的。對于一個銷售大眾商品的公司來說,所謂饑餓營銷都是扯淡。如果你成功找到了有需求的消費者,你卻因為供貨量不足而無法滿足其需求,消費者就會找別人。換言之,你面對轉化率最高的用戶,你卻無力服務,那只能是你做不到,而不是不想做。 iPhone 也是如此,很多電商人已經在知乎上批駁過“iPhone 饑餓營銷”說,我就不贅言了。
一年 20 萬臺的產量,是很難通過傳統線下渠道去銷售的。量不夠,難以覆蓋更大的區域市場,渠道商做起來也很沒有意思。更何況,小米也沒那么多錢去激勵渠道商,因為傳統的通路成本太高了。
所以,小米只能選擇自己賣。自己賣手機,當然在網上比線下開一個門店更靠譜咯。
2. 通路成本太高,只能線上賣
小米的核心競爭策略,決定了它必然選擇電商。
小米的市場機會是什么?Android 的定位是“最接近 iPhone 用戶體驗的互聯網手機低價替代品”,因此 Android 必然會崛起,但市場上的供應方又會集中在兩個極端上:優質高價,低質低價。而優質低價(或者優質中低價)這個市場是嚴重空缺的。由于“iPhone 體驗”的“互聯網手機”拼的是①軟件應用體驗和②軟件與硬件的完美配合,品牌廠商和低端廠商在“軟件應用體驗”的短板都比較明顯。
@韓冰Bill 在此答案的評論中分析了小米手機的品牌定位,寫得非常精彩,為免浪費,引用如下——
對于終端消費者來說,所有的山寨機廠商生產的手機都叫山寨機,所有蘋果生產的手機都叫iphone,小米想做的一件事,實際上是在消費者腦海中形成一種定位,小米手機不再是一款叫小米的andorid手機,而是變成一個專有名詞,從而占據一塊特定的細分市場空間。從此以后,所有中檔低價智能手機,就叫小米手機了!
這種做法并非癡人說夢,他其實符合了歷史的潮流,手機終端已經從硬件競爭的時代進入了軟件時代。消費者需要的是解決辦法,而不是硬件參數,如果有一家廠商可以用一套經濟可行的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完全可以放棄在浩如煙海的手機終端海洋中解脫出來,只選一款就夠了。iPhone是這樣走的,小米完全參透了個中精髓。
我一直覺得如果小米的技術和生產能夠跟得上,整個中國市場完全沒有問題,它的想象空間是無限的。
所以,在市場上高品質原料和配件產能還不夠大、自身采購量也不夠大的這兩個前提下,小米要想提供優質低價/中低價的 Android 手機,必然需要想盡一切辦法去除中間環節。
說到中間環節,這里簡單普及一下國產手機的零售價成本構成:一個 1000 元的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物料加制造成本是 200 元,廠商加 300 元給渠道,渠道(一般兩層代理加上店面銷售人員的提成)加 500 元。這是一個大致數字。所以,當一款手機降價的時候,不是廠商降價了,而是渠道覺得賺夠了,剩下的就清貨了。
由此可見,在國產手機的價格組成中,渠道分成占據了非!常!巨!大!的一個比例。這是當年天語手機為什么能突然崛起成為國內第一的原因:它會從每款手機銷售收入中拿整整 100 元給零售店銷售員,使得門店對銷售天語手機的積極性非常之高。
先前說了,小米手機的原料和配件產能不高、自己的采購量也不夠大,使得成本居高不下,平均每臺小米手機的物料加制造成本,甚至比 iPhone 還高。因此,如果小米手機在零售端想提供低價或中低價,就必須考慮去除傳統的中間銷售環節——線下渠道。
小米只能選擇在線銷售。
3. 無需過度強調電商,小米也有非電商渠道
相比起服裝,手機除了自銷之外,還有一個無中間環節的渠道:運營商。
目前,小米已經談下了聯通,前天小米又剛剛發布了電信版(CDMA2000 EvDO 制式)。運營商渠道都是統購、預付模式,運營商采購多少臺,就會付多少臺的錢,從而小米就可以清楚地預期制造和銷售多少臺。
小米自己在論壇里說,電信版是用戶投票的決定,這完全是唱小曲兒給你聽,PR 而已。電信 3G 手機的銷售幾乎全部是運營商用低價的捆綁套餐推廣的結果,用戶自購量太低,全國所有電信 3G 手機出貨大廠,沒有一家是在不和電信談好采購單的前提下就自己開始量產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