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上面這個結論只是一個大致情形,知友@pansz 在評論中指出——
一:目前電信款的手機并不是完全訂制,廠商自行發售的有。目前我知道的有一款:HTC S610d。實際上還有更多,但是年前比較博眼球的自發售 CDMA 智能手機主要是這個。
二:另外指出一下,2k 以內的多數機型,靠的是電信捆綁,例如華為中興的許多機型賣出了很驚人的數字。但在 2k 售價以上的電信 CDMA 智能手機中,主要客戶還未必是靠電信捆綁推廣的結果——因為這些機型的套餐價格,其性價比已經遠遠低于 iPhone,以至于在中高檔 CDMA 機型中,選擇無套餐裸機的很多。更多的人寧可花 500 元查碼寫號買水貨,也不入電信套餐,正因為在中高檔機型中,電信給的套餐價格實在過于虛高,無論是起付價還是月租。
4. 小米還沒有開始面臨真正的B2C 挑戰
做電商的朋友,都說電商是一個苦逼活兒。當然,相對而言,因為預訂購買的方式,小米的苦逼程度暫時會稍輕一些。
做好電商的大挑戰之一:銷售預測。小米到目前為止的三輪銷售,都是按照預訂走的。有多少預訂,我才生產多少臺。甚至第三輪的 50 萬臺銷售,需要用戶先支付 100 元的預付金。這 100 元當然不夠小米墊錢制造,只是保證了廢單率會低一些。同時,小米手機初期的策略是爭奪發燒友,經過長時間的 MIUI 論壇運營,小米已經成功地籠絡了這批用戶的民心。發燒友是一個比較可圈定的群體,因此容量計算也不會偏差太厲害,比如小米手機第三輪銷售 50 萬臺,又是很快就訂滿了。
做好電商的大挑戰之二:庫存管理。因為預訂制, 備貨多少,就能銷售多少,因此倉庫里基本不會出現積壓。
做好電商的大挑戰之三:品控。次品率和退換率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電商的成本。從輿論看來(真實情況只有小米自己才知道),小米需要在品控方面提高。
做好電商的大挑戰之四:物流。保持目前的預訂制,有多少貨要發,在哪天發,目前都是可預期的。
此外,如果小米的運營商渠道走得好,上面這些問題就都是運營商自己解決了,最省心。
所以,小米真正的挑戰還沒到。等到——
小米的目標人群要從發燒友擴大開了,或者
小米開始告別預訂了,或者
運營商渠道不給力了,
那么,小米的電商團隊到那個時候就必須頂起來了。
但,由于雷軍說過 2012 年小米要售出 1000 萬臺手機,上面說的這些挑戰就要真正到來了。
當然了,1000 萬臺并不足信,博眼球的 PR 而已。別誤會,我絲毫不反對如此 PR,小米需要更多人的關注,也包括運營商渠道的重視,豪言壯語型的 PR 是必須的。只是 1000 萬臺對資金的需求太大了——各位看官可以自己用 1200 元的單臺物料成本做個乘法——這對團隊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5. 很難想象小米會成為純粹的電商,因為還有更多挑戰
除了上面說的那些之外,做好電商要考慮的還有——
新用戶獲取成本:把廣告、營銷、流量購買等等推廣費用,攤在單個用戶頭上,多少錢才能獲得一個新用戶?
用戶轉化率:多少人看了你的廣告、到了你的網站后,會變成真正的購買者?
重復購買率/購買頻次:購買者多久會回來再消費一次?
關聯銷售:如果成功將一個網站訪客變成了購買者,能不能讓他不只買一件商品?
客單價:一個購買者的每次訪問總共會花多少錢? ……
等等這些問題,如果小米真的要做電商,回答起來都很不容易。
上面這幾個問題,只有客單價算是小米目前能夠回答的——即便一個購買者只買一臺小米手機,那客單價也是 2000 元呢。對比一下,同是賣 3C 起家的京東商城,客單價現在是 300 元。不過呢,3C 的購買頻次是比較低的,這也正是京東為什么要做圖書的主要考慮之一。
雷軍是卓越網(今天的亞馬遜中國)的聯合創始人,是凡客的天使投資人,他很熟悉電商。
不過,雷軍從事過的電商業務都是平臺型的做法。雖然看起來凡客是品牌電商,不是亞馬遜那樣的商城,但凡客的成長道路仍然是商城式的平臺路線。
品牌電商其實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大部分品牌的方式:哪里客流量大,我就在哪里賣,這個原理,線下線上是相同的,對優衣庫來說,在三里屯 Village 開店和在淘寶商城開店,是出于同樣的考慮。大部分品牌電商,無力承擔高昂的流量成本,因此選擇在線下商場(他們占據了客流量大的地段并建立起了知名度)或線上銷售平臺(他們花錢攢了大把流量并建立起了知名度)上開店。
品牌電商的另一種方式,是凡客:我自己開商場,我自己花錢弄流量。由于流量成本高昂,花錢把用戶吸引過來之后,如果不能提高他們的轉化率、重復購買率、客單價以及單次購買量,花那么多錢弄流量就等于自殺。因此,這種做法,完全是平臺的做法(如京東、亞馬遜、淘寶),這正是為什么凡客必然會推出 V+ 的原因,同時也是為什么京東必須擴品類。
先前說了,小米是因為目前產量不大,無法支撐一個大型的渠道體系(包括線下和線上)。如果要將手機放在各個地方賣(就像摩托羅拉那樣),那么就需要這個廠商擁有足夠強大的品牌,足夠大的供貨量,以及足夠好的渠道控制能力和足夠讓各渠道得益。這四點中,第一點小米暫時做不到,第二點也暫時做不到,第三第四點小米斷然不想做(或許也只是暫時做不到,未來如果有機會還是會做)。
目前,小米是自己營銷,自己推廣,自己打廣告,自己弄流量,一切營銷推廣行為,指向的都是自己的網站。別的地方不賣小米手機,因此別人不會替你分擔這個營銷推廣的成本。這和早年的凡客是一個路子。但小米會變成凡客那樣的電商嗎?這個問題值得懷疑。再次引用@韓冰Bill 在此答案下的評論——
小米的營銷是燒錢的,但是不是燒給電商的,是燒給品牌的,是為了搶占這塊細分市場的心理定位的,一旦形成,其自然增長將完全不同于傳統手機需要不斷給渠道輸血以保證通路順暢的老方法,其投入的規模也將有極大的縮減。
題外話:小米還是很厲害的
總而言之,小米目前已經做得很出色了,三輪銷售 70 萬臺,每臺 2000 元的售價,銷售收入就達到了 14 億元人民幣。只不過目前因為產量低,原料成本降不下來,利潤還很薄,有多薄,我不敢亂估計,但我個人覺得,投資人是接受并且愿意讓小米目前很少利潤的。未來的利潤要靠規模。
呵呵,聽起來很像 B2C 哈?
無論如何,手機因為單價高,附加值的溢價空間總是要比其他 B2C 商品更好。如果 2000 元錢的手機只有 7% 的毛利潤,那么 70 萬臺也有一億元人民幣的利潤不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