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初期企業會碰到許多繁瑣的事務,比如企業工商執照的申請,如何申請減免稅的辦理等等,一些中介咨詢機構可以幫助創業企業完成這些流程,但這只是他們最基礎的服務工作。他們更大的作用則是在企業申報項目資金扶持時,這些第三方機構可以憑借其本身的資源優勢及人脈關系,利用其所謂的內部渠道為創業企業"開后門"拿資金,而這也成為了這些中介機構主要的收入來源。”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坦陳。
一般根據不同的申請要求,中介相應的收費也有所不同。他舉例,比如凡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的企業,可以為企業所得稅減負,并有望可以得到國家級、地區級甚至是園區內部的資金扶持。其認定條件中有一項涉及技術專利的硬指標,通過中介機構的操作,只需支付幾萬元作為技術購買費給中介便可拿到一項技術專利,同時中介機構可以拿到等額的服務費作為回報。而如果一旦企業成功申請到資金,從中出過力的中介機構可以拿到幾個百分點的傭金。
騙補專業戶
其實,覬覦專項資金補貼的大有人在。除了有中介從中“牽線搭橋”之外,有不少人利用近幾年來各地政府及高新園區對于優秀創業項目及人才渴求的心理,當起了騙補專業戶。
“其實各地政府或是高新園區暗地里相互較勁,競爭激烈,之前大家比拼的僅是硬件設施,但近幾年來開始比拼招商引資的本事,吸引優秀人才的能力。”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提到,近幾年來,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搞類似“千人計劃”的創業人才招募,不惜花重金給這些創業人才提供資金,就是為了留住人才,留住項目,更將此作為彰顯當地實力的一個標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告訴記者,現在有不少所謂的創業者慣于通過一些手段獲得轉讓的專利技術,再經過中介機構的包裝,走政府路徑來獲得一些資助和補貼,這種現象已經頗為普遍。“據我了解,已不乏有人以此為職業,手握不同行業的專利,跑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區拿各地的政策,由于各地的信息溝通不充分,讓這些人已獲得了不少好處。”上述投資人直言,“我們接觸過這類的企業,如果對行業有基本判斷的話,一旦深入了解企業后很快就會發現問題。”
據CYE了解,不少人會在尋求外界融資時把政府對其的扶持作為說服投資人的賣點之一,但精明的投資人卻并不見得買賬,作為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基金,表面的風光顯然打動不了他們,他們更為看重的還是企業本身的質量。
高原資本董事總經理涂鴻川表示,在介入一個投資企業之前,其會與許多該行業的競爭者溝通,先期了解這個行業內真正有價值的核心技術,之后借助知識產權方面律師的專業背景,通過他們的分析獲悉該企業的實質性價值。“即便是一項很牛的專利,但在沒有成為商品之前無任何價值,其如何真正地被應用才是關鍵。”
聯想之星投資總監劉維也告訴記者,在投資前除了對企業所在的行業做較多的行業調研之外,他們也會利用聯想之星內部大量企業學員的圈子積攢的資源來幫助他們判斷項目。
投資人的這份清醒或能給這些盲目求賢若渴的地方政府及園區一定的警示。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