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而動全身,是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市場“洼地效應”。
半年多的時間,深圳以權力的減法,換來市場的加法,新登記商事主體出現“井噴”現象,民間投資創業熱情被大大激發。統計顯示,前三季度企業和個體戶大幅增長,有的數據同比增加約三倍。今年第二、三季度,新登記的私營企業吸納就業70.8萬人,個體工商戶吸納27.3萬人,表明僅僅6個月,深圳僅新登記的民營經濟主體有可能吸納逾98萬人就業。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感嘆,在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這項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借鑒。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實“市場洼地”。
深圳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土地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從1987年,深圳在全國首次以公開拍賣方式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敲響新中國土地買賣的“第一槌”,到2012年5月,國土資源部和廣東省聯合批復《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總體方案》,賦予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先行先試的重任,標志深圳“二次土改”開犁。
在市場導引下,空間的形成和發展成為市場的弄潮兒,土地成為真正的產業之母。以城市更新為例,蛇口網谷所在的蛇口工業區曾經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一度是深圳的制造業重地,通過城市更新改造、產業“騰籠換鳥”,引進了電子商務、移動互動網、物聯網等高科技產業,網谷每平方米年產值已由1500元左右攀升至約3萬元。
今年初,市政府以2013年1號文出臺產業空間配置“1+6文件”,主動轉變土地利用方式,謀劃空間資源優化配置和差別化供給。引人注目的是,集體合法產業用地使用權可以直接申請入市交易。深圳都會城市研究院院長高海燕認為,原農村集體合法產業用地交易,擴大了深圳市場土地來源,更給民營資本帶來新機會。
“市場能力”對沖發展壓力
經濟的微觀基礎是企業,產業能力是衡量市場有效的試金石。
最近幾年,深圳的固定投資規模在全國并不突出,住房、工資等營商硬成本開始上升,但經濟質量保持高水平,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競爭能力強,通過市場開拓和創新“對沖”了發展壓力。
產業的“市場能力”在品牌企業身上表現尤其充分。
國家工商總局年初認定了一批“中國馳名商標”,深圳再添10件累計擁有103件,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00件的副省級城市。其中注冊商標200件以上的企業有30家,騰訊公司擁有1529件成為全市擁有注冊商標最多的企業。與此同時,短短13年,騰訊成為世界互聯網市值第三大、亞洲第一大企業。
來自市場競爭的商標戰略,反過來為企業贏得了新的市場,以華為、中興通訊[-1.03% 資金 研報]、中集三個世界級品牌為例,它們充分參與國際競爭,是完全競爭的結果。從銷售收入看,華為超過愛立信已成為世界通訊設備老大。
“市場能力”得益于產業創新和轉型產生的加速度。
以服裝產業為例,目前深圳擁有女裝自主品牌1000多個,其中國內知名品牌100多個;從過去只是單純的制造,到現在設計、樣衣手感、品牌推廣等各環節都和國際接軌,新款周期從兩個月縮短到兩個星期,一兩天就有一個新款上市,年出口超100億美元。“各國設計師扎堆深圳,成為深圳服裝業的一道新風景。”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沈永芳如是說。
“市場能力”在“走出去”戰略中亮劍。
開放的市場都是雙向的,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深圳近些年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成就了一大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國跨國公司,在通訊設備、新能源汽車、基因組工程、醫療器械等領域在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加。目前,深圳“走出去”的企業達2000多家,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金額累計逾90億美元。
政府調控這只“有形之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精彩互動,正共同演繹著深圳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的精彩篇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