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小柯很笨,笨到幾次跨界做商業,都無疾而終。
為了這事,他30出頭就去上了一個山寨MBA班,哈佛四年的課濃縮到三天,全學了。
采訪他的主持人章艷問他:“有效果嗎?”
他回答:“當然有,學完之后回來第一件事就把公司關了。”
“大幕拉開,一個人沒有”
2017年,跟隨央視商業訪談節目《跨界見真章》的采訪團隊,制作人、主持人章艷懷著一顆對藝術家做商業的好奇心,來到了小柯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小柯劇場,見到了穿著T恤、短褲、運動鞋,看起來有點隨行的小柯。
2012年,內地音樂人轉行的消息頻出。宋柯進軍餐飲界;高曉松變身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而曾為王菲、陳奕迅等多位知名歌手擔任制作人的小柯,卻自掏腰包辦起了并不被人看好的劇場。這種在別人看來“不靠譜”的事,小柯已經不是第一次做了。

2002年,小柯第一次跨界創辦唱片公司。“當時一門心思做唱片,賺了錢就投進去”。直到最后撐不下去的時候,他才意識到,管理公司是一個需要學習的專業。為了這事,小柯報了一個山寨的MBA(工商管理碩士)班,三天學完了哈佛大學四年的課程。“學完有效果嗎?”主持人章艷問到。“有,回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公司關掉了。”這一次的失敗讓他意識到,不是音樂得到認可就能做好公司。
把唱片公司關掉不久,小柯又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這次他辦了一所音樂學校。同樣地,學校開辦不久,他又遇到了問題,“我是讓學生學完之后能夠知道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做這個,但家長重視的是有沒有文憑,有沒有出路。”2010年,創辦僅兩年的小柯音樂學校暫停招生。這一次的失敗也讓他明白,做什么都不能無視市場需求。
2007年,小柯開始涉足音樂劇,整整巡演了三年才收回成本。
正如他開玩笑般自嘲:大幕拉開,一個人沒有。

“我現在不需要資本”
劇場建立之前,小柯做過財務測算,發現以往巡演時很多成本都浪費在劇場之間的轉場中。所以當小柯認真地打算開始做音樂劇的時候,第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劇場。有了自己的劇場之后,很多不必要的成本都節省了下來,所有的預算、現金流都是非常清楚的、正向的。
主持人章艷了解到:在經歷過兩次失敗創業后,小柯學會了去平衡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微妙關系,既有他對藝術的堅持,也有對商業邏輯更清晰的認知。
近年來,戲劇市場不斷升溫。據統計,2016年中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達到460.11億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自然也有很多資本方找到小柯。
他也曾動過心。

“我心里也會有很多波動。比如有人用《因為愛情》注冊了電影的名字,甚至去報的故事大綱都跟我的音樂劇很相似。有人跟我說,你看你不抓緊別人都干了。”但即便內心有過掙扎,他還是選擇拒絕資本,堅守自己對藝術的堅持。
對于資本這件事,小柯想得很清楚,他在節目中對章艷談到:“你和資本的接觸是需要時機的。一是你有需求,你需要錢來做一件事情。二是資本需求,它需要有一個載體來使資本放大,這兩者碰在一起才對。但我現在不需要。”
章艷在節目中這樣評價這位跨界者:看似任性的小柯其實是這個人人追逐利益的社會中,一匹不羈的野馬。對于中國的音樂劇產業,需要更多像小柯一樣的跨界者,堅持用好的內容打動觀眾,不忘本真,不隨波逐流。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CCTV-2財經頻道《跨界見真章》第二季,探尋制作人章艷和更多嘉賓的“跨界”人生。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