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貽康
在國外興辦企業孵化器(海外科技園)是企業孵化器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棋,是科技經濟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一個舉措,也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至2005年初,科技部已建立試點海外科技園5個;有關單位已建立并希望科技部認可
的4個;正在談判和進行可行性論證的2個;提出建立意向的國家或地區10余個。海外科技園正以多種方式發展,但也凸現出許多尚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為此,國家科技部徐冠華部長指出,“現已建的科技園要總結經驗,注重實效,不要急于新建”,要使海外科技園的工作得以健康、穩步地發展。
根據近年來海外科技園興建和運行的初步實踐來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一些發展思路。
海外科技園的目的和功能
我國到國外合辦或獨辦海外科技園的目的和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將我國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輸出,與當地資源結合,逐步推行“本土化”,搭建“走出去”的平臺;
2、吸收當地的技術、人才和資金,在當地轉化或引入國內產業化,在國外搭建“引進來”的平臺;
3、作為我國伸到國外的“觸角”,對外合作的聯絡“窗口”,提供中介、咨詢、考察和培訓服務。
各海外科技園功能各有不同,有的只具備某方面功能,有的則兼而有之。
由于當地資源和條件不同,我國興辦海外科技園所設定的目的和功能也應有所側重。如在俄國應著重吸引其智力和科研成果,開展技術合作,但由于俄國市場經濟不夠完備,最好引入到國內產業化;在美國和英國則可一方面吸收其技術,一方面吸引我留學人員資源在當地研發;在新加坡則可利用其國際碼頭和金融市場條件,開拓國際業務,推進企業吸收風險投資和融資上市。新加坡創業中心已協助我2家企業成功上市,另有4家企業準備上市。
從進駐5個試點海外科技園的單位來看,有企業近20家,直接提供服務的企業有70余家。其中IT類占70%,主要是電子、網絡、通訊和軟件企業;材料、機電、能源類占30%,主要是高分子、精細化工、特種空調、太陽能和水處理等。中介、咨詢、商務機構也已開始進駐,如煙臺中俄科技合作基地駐俄辦事處、華東電子研究所進駐中俄科技園,北京托普公司進駐馬里蘭科技園,廣州科技風險投資公司進駐劍橋科技園等。為了實施“走出去”戰略,我們應促進與外國合辦和我國獨辦的研發機構進駐海外科技園。
根據目前企業“走出去”的實際進展情況和條件,因各種原因暫時不能直接到國外入駐海外科技園的企業或單位,可以采用虛擬入園的方式,由科技園提供各種信息和服務資源。如中俄科技園提出虛擬入園的管理辦法,由虛擬入駐單位支付一定費用,雙方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中俄科技園免費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俄國相關技術領域的創新項目信息,舉行高新技術展會信息,相關稅收、法律和投資方面咨詢等。優惠條件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尋找俄方合作伙伴,在網站上發布廣告信息,市場調研,項目評估,合作伙伴資信和科研能力咨詢,在俄申請專利,創新項目商業化的商業計劃書,合作項目進行跟蹤服務,協助具體合作項目申請政府財政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資助和優惠貸款,書面和口語翻譯,辦理訪俄團組邀請函等。新加坡創業中心已以虛擬入駐方式開展了工作。
為利用不同地區的資源,達到不同目的,海外科技園應統籌安排,合理布局。一方面應考慮到東道國的積極性和條件,另一方面應有意識地選擇和促進。除在發達國家布點外,為了發展與東歐、東盟、拉美、非洲的合作,進行我國人才、技術、管理經驗和產品輸出,可逐步推進在東歐、泰國、越南、巴西、南非、埃及等國布點。近年以我國東、南、西、北、中5個國際企業孵化器為載體、為發展中國家舉辦的國際研討班上,我們結交了許多相應組織的朋友,也可選擇作為合作伙伴,或為我國布點搭橋。
海外科技園運行模式
1、政府運行
系政府間協定合作項目,雙方政府投入引導資金,由政府直接運作或由承辦單位運作。
如中俄科技園是由中俄兩國首腦會晤提出,中俄總理定期會議科技合作分委會確定,由哈工大八達公司和莫斯科動力學院為各自具體承辦單位。建立的“中俄科技園管理公司”,注冊資金為10萬盧布,雙方各占50%股份,按股份公司市場運作管理。作為科技部和俄國工業科技部政府項目加以支持,科技部和黑龍江省科技廳已投入400萬元,俄方投入40萬美元。第一期已建成1000平方米孵化器,第二期擬由雙方政府再投入引導資金,其余由社會集資,建8000~10000平方米。
中國火炬(新加坡)創業中心是根據中新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為科技部火炬中心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合作項目,由火炬中心先行墊付費用,新加坡政府采取后報銷方式給予經費補貼。按火炬中心在新加坡設立代表處方式管理,新方協助開展業務。
2、政府與企業合作運行
系雙方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合作項目,政府支持并加以組織,具體由企業投資和運作。
如中美馬里蘭科技園為科技部和美國商務部共同支持的合作項目。中方由火炬中心、中關村園區和濟南高新區共同出資1200萬元,成立北京中關村海外創業園公司,與美國馬里蘭大學合作在美注冊成立“中美馬里蘭科技管理公司”,負責運作。
中英劍橋科技園為科技部與英國科學創新部合作項目。廣州市科技局負責建園管理和指導,組織6家企業參股成立“廣州中英劍橋科技園有限公司”,在英國設立子公司進行運作。
中英曼城科技園是根據武漢市和曼徹斯特市政府達成的協議,雙方各自投資分別在武漢高新區和曼城建科技園,吸引對方企業入駐,依托所在城市科技孵化機構進行管理。
3、企業運行
系雙方公司或高新區的合作項目,由企業投資和運作。
如中澳科技企業孵化中心由鄭州高新區創業中心與澳大利亞GoldenSunshine公司合作建立,雙方成立合資公司作為運行單位。
中奧科技園由火炬中心和奧地利國際科技中心共建項目,中方完全由社會集資,由6家企業出資建立“中歐興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注冊1000萬元,與奧方合資建分公司,作為管理運作單位。
4、外國企業運行
系外國有關地方政府或企業自發建立旨在吸引中國企業的孵化器,完全由外方投資和管理。
如英國威爾士發展局建立的思旺西科技園,已形成7個孵化器網絡,與上海交大確立合作關系。
德國柏林私人出資的吉隆公司,專為中國企業服務,雖不具備自己的物業,但依靠德國招商優惠計劃,可為中國企業提供優惠辦公場所和生活住宅,已為中國11家企業提供服務。
由于目前尚處于試辦階段,海外科技園建立背景不同,所以呈現投資和運行模式各異,今后也必然是多元化發展。各種模式需跟蹤觀察和總結,但從政府職能轉變角度考慮,政府主要應發揮引導作用,而鼓勵企業、高新區、創業中心等按市場經濟規律進行投資和負責運行管理。
國家科技部
在海外科技園的作用定位
科技部主要是發揮引導作用,大體應包括與外國政府達成雙邊協議;根據國際科技經濟合作的需要和條件,進行總體規劃和合理布局;制定有關的方針政策、確定指導思想和發展步驟;促進和協調建立服務體系和國內支撐條件;必要時投入一些創辦引導資金。
在海外科技園的建設和運行中,科技部扮演什么角色、承擔什么責任應在與外國雙邊談判中加以明確,在國內,科技部和地方政府及主辦單位也應事前分清責任,以免在發展過程中要科技部承擔不應承擔和無力承擔的責任和風險。
海外科技園的建設和運行,東道國政府部門和機構應提供大力支持;中國科技部應予以推動和協助,可以說是倡導者和服務者的角色;而海外科技園的投資者、運行者應承擔直接的責任。因為——
1、我們本著雙贏的原則興建海外科技園,應考慮到雙方利益,我國企業“走出去”,東道國也是直接受益者,而承擔投資風險的是中國企業。
2、如同國內各地方招商部門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一樣,東道國對他們自己的招商工作亦應作出努力,并給予足夠的支持。海外科技園的工作職能有許多方面與國外的招商部門,如投資局或經濟發展局重合,為建立海外科技園提供支持是他們份內的事情。
3、以東道國為主也是模式之一,已經有不少例子,由國外主辦方投資,如英國的思旺西,德國柏林的吉隆公司,法國的勒芒。
4、對中國企業具有明顯優勢資源的國家和地區借助于現有服務機構為中國企業開展服務完全符合本地利益。所以,國外的招商和孵化機構經過政府間的協調可以成為我們的合作伙伴,從而無需科技部投資,實現海外科技園的低成本擴張,拓展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服務的資源。
科技部對海外科技園入駐企業的多少,沒有必要做出承諾和承擔責任,因為——
1、“走出去”是企業行為,作為政府部門不能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發動規定數量的企業去東道國投資。
2、東道國的優勢資源是吸引企業入駐的決定因素,而客觀條件的限制,如美國的簽證和工作準證管理制度及技術保護態度,中方短期內也無法解決。
3、政府部門沒有足夠的資金完全化解和補償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
4、政府部門本身沒有進行專業化服務和為企業提供發展戰略咨詢的職能。
所以,海外科技園入駐企業的多少,有多少企業“走出去”,主要由市場決定,由企業發展情況和國際資源的配置價格決定。政府只能不斷加強環境和條件建設,并對企業積極引導和幫助。如果確立了科技部應是倡導者和服務者的角色,科技部也將免去對海外科技園具體管理和運作的責任,調動東道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共同推動海外科技園的建設。
建立海外科技園的服務體系
集中力量在國內建設好“走出去”服務體系是海外科技園發展的關鍵和重要支撐。5個試點的海外科技園入駐企業只有20余家,國外已經建成等待科技部認可的海外科技園也僅有少量中國企業入駐,這是一個共同的問題。中國海外科技園孤懸海外,國內缺乏與其相配套的企業輸出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即使有,也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所以企業“走出去”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海外科技園入駐企業的增加。
海外科技園的服務可以分為國外部分和國內部分。國外部分由海外科技園自身及外國各有關機構提供。國內服務包括長期的宣傳推介,企業國際化意識的樹立,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形成和實施。企業“走出去”服務體系的建立無疑是海外科技園工作的必要支撐,也是科技部對各海外科技園(包括國外和國內地方自主建立的海外園)具有發言權的重要砝碼,是發揮政府引導和服務作用的重要手段。
關于建立企業“走出去”服務體系的幾點建議:
1、地方積極性不高,科技部需加大促進和支持力度
企業“走出去”服務體系建設的滯后體現了區域國際化和企業國際化在內涵上的不同和沖突。區域國際化是指以區域作為主體參與全球經濟的行為。區域不同于企業,企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產品市場上,而區域間競爭則完全集中在要素市場上。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跨國界流動,區域只有把這些全球生產要素“粘”在本地區才能不斷提高本地區的人均GDP。顯然,區域國際化就是區域在開放的全球市場上爭奪全球生產要素的行為。所以區域的國際化以引進來為主。
“走出去”戰略提倡的是企業突破地域的限制以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企業“走出去”的表現形式為對外直接投資,這對區域的國際化和區域財政收入的增長沒有明顯的直接作用。在以區域內的工業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為業績評判標準的引導下,區域的管理部門很少下大力氣使用專人、專款搞“走出去”。
綜上分析,建立企業“走出去”服務體系應該以科技部為主導,具體由火炬中心協調抓總。加大力度促進地方建立“走出去”服務體系,科技部應該給予地方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科技部的資金投入到國內的服務體系建設,比直接投入到海外科技園建設的效率高,好控制,風險低。
2、走出去服務體系的建設是系統工程
國內企業的國際化意識目前還多處于萌芽狀態,缺乏明確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服務體系的建設,應具有以下功能:
培養企業國際化意識;幫助企業了解國際資源和各海外科技園的環境和所能提供的條件;幫助企業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簡化企業“走出去”的手續。從實踐經驗來看,在國內舉辦海外科技園的發布會、推介會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介紹和咨詢。還應考慮充分利用科技部的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網,溝通國內外信息。
3、依靠走出去服務體系建設整合并培養為中國企業服務的中介機構
走出去服務體系的服務功能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需要借助大量的專業咨詢機構。而國內企業走出去處于初級階段,國際化業務的咨詢服務市場很小,導致了國際化的專業咨詢機構的匱乏。所以培養和扶植專業咨詢機構,也是走出去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在科技部國際合作司的指導下,火炬中心與海淀園管委會開展的科技型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平臺試點將整合中介服務機構資源作為一項重要的功能。依靠政府的公信力為專業咨詢機構發動和尋找潛在的客戶,為專業咨詢機構與海外科技園、海外中介服務機構的對接提供幫助。
4、走出去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突破區域限制
目前的5個海外科技園,除新加坡創業中心以外,大多由地方某單位作為主要承辦單位,具有區域局限性,往往只引導該區域的企業入駐特定的海外科技園。形成了國內某地區與某海外科技園單線對應的關系,限制了企業的來源和發展的方向。
走出去服務體系應引導區域內的企業向最適合的國家發展,形成多對多的關系。即某個國家的海外科技園的入駐企業可來自國內不同的地區,而國內某個地區的企業可以向多個最適合的國家和園區尋求發展。建議以在武漢“2004年中國國際企業孵化器網絡年會”上通過的《東湖宣言》中提出建立的“孵化器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實現資源共享,為國內企業走出去選擇海外科技園提供服務。
5、擴展海外科技園的內涵
海外科技園作為中國科技企業走出去的一面旗幟,其形式和內涵均在不斷探索與發展中,當前多采用在國外設立園區或孵化器的方式。鑒于國外發達的中介服務機構和其為中國企業服務的熱情,為了充分利用這些機構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專業服務,建議擴展海外科技園傳統孵化功能的內涵,對于符合條件的海外中介服務機構予以認定。經認定的海外中介機構,不以科技園命名,可作為在國外的服務機構,將其與走出去服務體系對接。
(作者系中國國際技術合作協會名譽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