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三網合一展開三級博弈 編輯絮語:
“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對我國信息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事實上,“三網合一”的平臺、終端早已是業內暗中爭搶的“大蛋糕”,早在去年仲夏時節,清華力合研究所便推出了號稱可“三網合一”的紫荊網。而與此同時,“三網”的潛在對手———3G的腳步聲也在年關前后驟然響起,一場技術創新戰已經展開。
“IPTV(網絡電視)有牌照門檻,我從來沒有說要涉足,不過我們確實要進入手機電視廣告業務!焙喜⒕郾姾,在納斯達克市值上揚至17億美元的分眾傳媒,其CEO江南春如是告訴本報記者。
一向在樓宇廣告界呼風喚雨的江南春,突然要開發這么一個對他來說全新的領域,確實讓人好奇。但仔細回顧2005年,細心的讀者就會發現,對數字媒體感興趣的大有人在。
手機電視、網絡電視、基于有線電視網和廣電網的數字電視,三股力量相繼登場競逐。市場熱鬧紛繁,卻也存在眾多問題:廣電主管部門與電信主管部門缺乏協調;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系統標準未定,交大方案與清華方案相互較勁;等不及國家數字電視標準出臺,電視廠商先自行押寶。所有這一切,皆源于有關專家對該市場3000億元的預期。
在政府部門、技術單位、一線廠商展開三個層面的博弈時,今年開始實施的“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強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一個全景式的“數字中國”似乎已經在我們的面前緩緩呈現。
廣電、電信能否共享利益
1月10日,浙江省廣電局發布文件,要求下屬機關嚴查IPTV的安裝活動,使拿到IPTV全國牌照的上海文廣,繼福建泉州遇阻之后,面臨在浙江全省范圍內被叫停。
浙江廣電局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上海文廣,而是針對與上海文廣進行渠道合作的電信運營商,稱“近日,寧波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針對寧波電信公司在寧波市區開展IPTV宣傳、安裝活動……為此浙江省廣電局將寧波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關于停止開展IPTV宣傳安裝活動的通知》轉發給各市、縣(市、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要求各地加強IPTV業務的管理,發現類似違規問題,及時向當地有關部門和上級廣電行政管理部門匯報,并按照國家有關法規積極妥善處理!
這樣的發文,明顯給雄心勃勃的上海文廣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據了解,上海文廣拿到了國內目前惟一一張IPTV牌照,出于市場拓展需要,上海文廣選擇了和電信部門而不是廣電系統合作,這等于搶占了異地廣電系統的市場蛋糕。目前,上海文廣的IPTV業務還僅限于在上海和哈爾濱兩地展開,在其他城市只處在小規模的測試階段。
被叫停該業務的一寧波電信市場部人士表示,盡管IPTV是大勢所趨,但在國家廣電總局尚未拿出明確的辦法來協調當地廣電系統和其他運營商的矛盾之前,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
廣電和電信的積怨,幾乎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
上世紀末,廣電總局旗下的各地廣電,紛紛在傳統的有線電視業務之外,開始從事寬帶接入等電信業務,以解決當時先進的有線電視網絡,僅僅傳播幾十套電視節目的帶寬浪費問題。
但由于寬帶為電信的傳統業務,廣電部門此舉迅速引發了電信的怒氣,當時的中國電信為此上訴至國家有關部門。
由此,當時的國家計委下發75號文件,明文禁止兩大行業相互滲透,不允許電信部門經營廣播電視業務,同時明確廣電網絡不得經營電信業務。此后,電信的寬帶業務蒸蒸日上,而廣電不得不退出了這一擁有巨大利潤的未來市場。
雙方的對立幾乎是公開化的。在去年4月舉行“2005IPTV中國峰會”就可以證明這一點,與會代表大多是電信系統廠商和家電企業,廣電總局官員集體缺席此次會議。而在廣電總局多次會議中,數字電視概念也取代電信力推的IPTV,成為廣電系統力推的新業務。
去年5月10日,廣電總局將首張IPTV牌照發給上海文廣集團,同時宣布廢止此前已經同意的60多個運營資格。這使雙方的爭執暫告一段落,上海文廣積極與各地電信合作,摩拳擦掌意圖在IPTV領域做出成績。
但在共鑄市場之時,對于牌照發放問題還是會有不少意見,盡管廣電由于擁有對視頻內容的審查權,順理成章地取得了IPTV牌照的審批權。但中國電信集團總工程師韋樂平也公開表示,IPTV并非簡單地提供電視和視頻節目,而是可以提供互動廣告、電子交易等多功能服務。暗示廣電不能單方面主導IPTV產業鏈。
易觀國際發布的報告認為,目前,為了規避廣電總局的牌照限制,電信和網通等運營商不得不通過和上海文廣等牌照持有者合作,實現業務落地,曲線進入市場。但由于僅僅提供了網絡資源,運營商無法在業務上爭奪話語權。
中國寬帶用戶盡管已經連續5年高速增長,但我國目前的PC僅有6000萬部,因此寬帶用戶勢必將受到PC用戶發展的制約,而廣電卻擁有超過3億的電視用戶和1億有線電視用戶,一旦獲得IPTV經營資格,將憑空增加數億寬帶用戶,這個巨大的誘惑顯然讓運營商無法拒絕。而對于廣電來說,龐大的網民群體,顯然也會使廣電企業憑空多出另外一個收視群體,這也使廣電同樣不會放松對主導權的爭奪。
信產部電信研究院信息政策研究所所長陳金橋表示,在中國的廣電電信嚴格分離體制下,電信和廣電發展IPTV時,勢必面臨最后如何合作的問題。
廣電和電信對IPTV的爭奪如果不能在利益上取得平衡點,他們在IPTV上的矛盾就沒有消停的時候。
清華、交大標準之爭
如果說IPTV與數字電視的融合,主要困境在電信和廣電部門的利益協調上,那么數字電視自身標準的懸而未決,除了巨大的專利費,可能還涉及到國家安全問題。
此前,歐洲標準DVB-T幾乎在國內站穩腳跟,并已經在多個城市展開應用,但清華和交大標準的后起反擊令國產標準迅速反超。目前,國家已將兩個標準都確定為行業標準。2005年3月20日,兩者融合方案也由中國工程院送交發改委,但國標誰屬至今仍未有最后表態。兩標準也都在暗自較勁。
2005年10月17日,萬眾矚目的神舟六號返回艙在位于內蒙古的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而該次載人航天工程用于從搜救直升機到地面的高速超視距無線數字電視傳輸,用的就是上海交大自主研發的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技術———ADTB-T。
據交大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技術核心研究人員孫軍教授介紹,ADTB-T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不依賴GPS(全球定位系統)的數字電視廣播單頻網。國內外其它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方案在單頻組網時,都必須依賴于GPS實現同步機制,而由于GPS是被美國控制的軍事定位系統,因此把廣播電視播出系統的可靠性建立在GPS之上,會使我國的國家信息安全受到很大威脅。
在明確最終是要為市場所用的前提下,清華、交大標準在國家標準6年不決的情況下,已經各自開始了產業化運作。
據了解,清華力合公司已在全國合資成立了15家合資企業(包括工廠及移動電視公司),并已在全國20個省、市展開移動電視運營。清華力合公司總裁馬飛虹表示,到2006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5個。更令人矚目的是,清華力合的資本運作也頗引人注目,2005年上半年借殼上市入主飛樂音響,并獲得軟銀35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其合作方也已遍及移動、車載接受系統、發射及傳輸設備以及有線/無線數字機頂盒等垂直產業鏈領域,這些公司中不乏松下、長虹、海爾等國內外知名企業。
上海交大則以上海作為其規;瘧玫淖罴堰x擇。上海高清數字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高清”)總裁助理王堯告訴本報記者,目前,上海的出租車已有2000多輛ADTB-T的移動電視,今年上海公交站牌和出租車載的移動電視將擴展到1萬臺。
同時,王堯還告訴記者,公交車、出租車等移動數字電視的商用,畢竟規模有限,并不是商用的最佳選擇,但在有線數字電視系統無法覆蓋的農村地區,推廣交大的地面傳輸系統,將會出現很大的市場。
據介紹,交大標準的數字電視系統可以在傳統模擬發射系統上稍做改造,就能進行數字發射,以目前我國大陸區共有中央電視臺1家、省級電視臺30家、地市級電視臺約330家,電視發射臺及轉播臺約5.5萬家為計,全國制播設備的改造投資就需要200億元!斑@樣的成本過于高昂,”王堯告訴記者,“交大在上海奉賢區推廣的‘神州家家通’,通過與當地區廣電合作,將模擬發射塔稍加改動,再通過出售配套的機頂盒,開創了有線電視網難以鋪設地區,花看有線電視的一樣錢,看到數字電視的先例。”
據介紹,交大的ADTB-T在內地廣大農村地區具有明顯的優勢。中國內地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居住密度低,鋪設有線電視網并不經濟,但不鋪設,看電視成了一個大問題,頻道少、畫面差,而交大的ADTB-T卻能解決這個難題。王堯表示,目前,已有內地廣電部門與他們聯系,希望與交大牽手,以解決這個問題,讓廣大農民看上數字電視。
由此看來,國家標準最終未定前,兩者的競賽是不會結束的。
終端廠商爭過獨木橋?
漫長的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爭端已經讓終端廠商等得不耐煩。除了與清華、交大簽署協議的終端廠商零星地為其生產的一些產品,終端廠商也在按各自的判斷各自押寶。
業內專家認為地面傳輸系統是將來數字電視整體改造后的主要傳輸方式,所以在目前標準未定的情況下,基于有線電視網傳輸的數字電視已全面鋪開。
今年元月1日,上海文廣有限公司自辦的“新視覺”高清電視頻道宣告正式啟動。上海文廣稱,該頻道將定位于影視劇為主的綜合性頻道,并分影視劇、紀實節目、直播節目三大節目板塊,每天15小時連續播出。也就在這一天,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高清頻道也面向全國開播。據悉,2006年1月28日前,全國將有50個網絡播放央視的“高清影視”。
所謂高清電視,即采用全新的高清晰顯示技術、傳播和接收電視節目信號。而目前國內收看電視,仍是用基于顯像管技術的傳統電視接受模擬信號。所以,雖有人發射信號,收看的人還需配備能接收該信號的“數字電視”,或配備一個“模轉數”的機頂盒。
據介紹,此次上海文廣與央視雙方在推廣自身高清頻道市場業務上卻采取了不同合作模式。
在此之前,央視旗下中央數字電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中數傳媒)先后與松下、日立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廣央視高清頻道的市場業務。根據協議,三廠商的產品可使用“央視高清合作伙伴”標識,但必須向央視繳納5000萬元的門檻費。
然而,這一合作模式卻廣遭異議。制造商認為央視不具備實施高清認證的資格,國內三大彩電巨頭均表示不會與央視合作;行業主管部門官員則放言,如果央視采用-2作為高清數字電視編解碼標準,一年至少要向國外繳納100億元。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總裁助理張大鐘對記者表示,上海文廣采取的是走與核心技術公司合作的路線,而這樣將避免陷入利益之爭。
至于押錯寶的終端廠商,以后標準確定后學費由誰買單,這可能又會在將來成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并可能因此而出現左右終端標準的出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