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漸成規模,但也漸漸走進了“娛樂至上”的怪圈:對“快感”的追求替代了對“美感”的追求,暴露出娛樂節目文化內涵的缺乏以及創新能力的不足
新華日報 電視娛樂節目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分追求形而下的“快感”,而忽視了形而上的“美感”,導致節目“人文內涵”缺乏。在當下的電視娛樂節目中,文化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審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強化和突出的是它的感官刺激功能和游戲功能!八枷氲鰧υ,內容淡出形式,感性驅逐理性,夸張取代真實,搞笑勝過幽默,表象打敗內涵,形而上的關懷讓位于形而下的自娛自樂”,娛樂傳播“繁華”的背后是思想和藝術的“貧乏”。
其次是“弱智化”的傳播內容?v觀電視娛樂傳播的內容,常常是“一套莫名其妙的問題,二個顛三倒四的主持,幾個七拼八湊的嘉賓,滿座憨頭憨腦的觀眾”,“娛樂”幾成“愚樂”,“益智”實為“抑智”。
再次是缺乏創新的傳播模式。電視娛樂節目的內容貧乏、形式單一,惡意模仿與相互克隆也是導致娛樂節目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1998年湖南電視臺《玫瑰之約》一炮走紅,各電視臺群起而效之。而《快樂大本營》面世后,也在同行中刮起了一股“快樂旋風”。觀眾在這樣“千人一面”的娛樂轟炸中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
中國電視娛樂傳播如何走出困境,健康積極,趣味盎然又沒有視覺污染的“綠色娛樂”或許正是其出路所在。娛樂節目要發展,也應致力于實現“本土化”傳播。我國的娛樂節目很多還存在著明顯的模仿痕跡,生搬硬套海外節目的做法只會將娛樂節目帶入死胡同。中國電視娛樂傳播只有立足于中國文化,研究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和接受心理,推出適合中國百姓所喜聞樂見的節目,才能贏得更多受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