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內容門戶網站,新浪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價值都應被重估和充分挖掘,而不應該被淡化,甚至埋沒。與時代華納和美國在線的“聯姻”相似,以及后來的陽光衛視和新浪的“模仿秀”相似,這或將成為另一場完美的資本運作案例。但此時,我們更應考慮的是:如何拯救“新浪”品牌!
6年前,作為那個時代的深刻印記,網絡新貴美國在線導演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媒體合并案,將全球最大的娛樂傳媒公司時代華納攬入懷中。現在,這出“大戲”似乎要在中國上演。如果真將新浪納入囊中,對TOM在線來說,其品牌價值將大大加分。
TOM在線加分
盡管以門戶網站的形式呈現,TOM在線作為“媒體”的概念卻是分外牽強。2005財年數據顯示,TOM在線總收益1.72億美元。其中,無線互聯網服務收益1.62億美元,占總收益的94%強;網上廣告收益僅921萬美元,不到總收入的6%。
不僅收入構成方面微不足道,TOM在線網站在信息獲取和內容制作方面也是乏善可陳。很大程度上,它甚至可以看做是無線數據業務的附屬品和WEB版——沒有突出的概念產品,更不具備媒體的品牌價值。
這顯然傷到了TOM集團“多元媒體”的尊貴身份。
而一旦和新浪相加,TOM在線便將立刻擺脫這種“跛足”局面,網絡WEB和無線業務并進。更重要的是,后者“中文第一門戶”的概念,將為TOM在線的品牌價值大大加分。2005年財報顯示,新浪廣告業務營收8500萬美元,無線業務收入1.86億美元。
目前,TOM集團業務包括互聯網(TOM在線)、戶外傳媒(TOM戶外傳媒集團)、出版、體育、電視及娛樂等。該集團2005年年報指出,公司的互聯網事業將進一步與電視、廣播及印刷媒體組成跨媒體聯盟,以繼續維持強勁的增長勢頭。
被埋沒和低估的“新浪”
今年初,在不斷掙扎之后,美國在線當年的瘋狂創舉不得不草草收場。
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董事會決定,從公司名字中去掉“美國在線”字樣。如此,作為美國三大門戶網站(另外兩家為雅虎和微軟MSN)之一的“美國在線”在品牌上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www.aol.com仍然存在,但已轉變成基于網絡廣告收入的商業模式)——在此之前,“美國在線”早已被視同“雞肋”,幾次洽尋買家而不得。
倘若被納入TOM體系,新浪會重復這一命運嗎?
——TOM應該不會放棄新浪作為第一門戶的地位,“新浪”品牌的去留卻著實是個懸疑。如此,這真是一個商業悲劇。
盡管收入模式比較單一,相對網易、搜狐也競爭力漸弱,但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內容門戶網站,新浪的品牌價值和市場價值都應該被重估和充分挖掘,而不應該被淡化,甚至埋沒,以致遭遇像美國在線這樣的命運。
“新浪”品牌將何去何從
3G本該成為新浪最大的機會。即將到來的產業環境中,網絡通道都不成為問題,關鍵是內容資源的占有和開發能力。對重要性、稀缺性內容資源的掌握將成為運營商最大的競爭武器,此時,新浪的價值將被無限凸顯——最開始是品牌價值,然后是在此基礎上,對資源進行整合而來的市場價值。
新浪前高管張蒞政算是深諳了這一時機,其剛剛出手的新傳集團主打娛樂和體育內容,通過寬帶網絡和不同的媒體平臺,提供新浪“單一平面資訊”之外的數據流產品。
對新浪而言,如果張蒞政是佐證,那么,陳天橋便是反證。慢慢淡出“網絡游戲商”的同時,盛大正極力打造其內容推送商的華麗長袍——與TOM一樣,盛大對新浪的入股正基于此。
與時代華納和美國在線,以及后來的陽光衛視和新浪的“模仿秀”相似,這或將成為另一場完美的資本運作案例。但此時,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拯救“新浪”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