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整治信息服務業 6月2日,全國各報刊發了信息產業部、中國消費者協會將對移動信息服務業的欺詐問題開刀的消息,劍光直指近年來飽受非議的信息服務提供商(SP)。SP為何會受到如此大的非議呢?一位入行已經6年的SP,向媒體講述了其中的的驚人內幕……
SP就像書商 SP是什么?很多人不明白我們究竟是干什么的。
說白了,我們就好比傳統的書商、電影制片人、唱片制作人。我們提供娛樂內容、服務內容,然后收錢。與書商這些人不同的是,我們的產品要發到用戶的手機上,然后再從運營商(移 動、聯通、網通這墓?處提錢。
在中國有很多行當、很多人的行為比SP要黑得多,但為什么SP現在簡直淪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我覺得首先是因為SP涉及的范圍非常廣,中國手機的用戶現在已經超過了3億,很多用戶喜歡用手機發短信、發彩鈴、發彩信。使用的人多,SP相對壟斷部門來說又處在弱勢地位,加之SP本身的行為不規范,這三點構成了現在SP被滿街喊打的原因。
最怕運營商
6月初,信息產業部公布了處罰措施。但對于我們來說,其實并不怎么怕信息產業部,因為他們好比是我們“上級的上級”。我們最怕的其實是運營商,他們是能真正卡住我們脖子的人。
在這個整改規定下發之前,也就是今年的四五月份,運營商已經出了狠招整治SP。他們取消了“訂制按條”這種服務,實際上從內部堵住了很多的漏洞。我覺得最重要的還在于運營商內部的管理,因為他們是真正了解SP的人,對SP的各種花招也了如指掌,只有他們能真正控制SP的行為。但現在的問題是SP與運營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的SP干脆就是運營商的親友,或運營商內部的領導。在這種情況下,對SP的整治能否像預想的那樣,還很難說。
在商界有一條真理,那就是能收上錢來的人最牛。我們從用戶那里掙來的錢,是要通過運營商來領取的。所以他們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說一不二的“父母”。比如說雙方約定一個月后結賬,如果我們收到各種投訴,他們會有各種處罰手段。就算一切順利,運營商的領導開會、出國,也可以拖延結錢,我們一點兒辦法也沒有。而且,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SP不得不積極做運營商的公關工作,送錢、送物、辦事、請吃飯、請旅游……
賺錢像“搶錢”
短信時代的到來,使SP獲得了暴利,因此很多有大背景的人紛紛殺入,他們的手段比原來的SP兇悍得多。那個時候,由于他們和運營商的關系硬,由于短信是一個新事物,大家都不怎么懂,所以有人稱那是SP搶錢的時代。
我不妨舉幾個案例:
案例一:“春節到來了,對我們的服務有何意見?”這一條短信一塊錢,如果你回復,再來一塊錢。然后再發給你一個諸如“謝謝你的參與,您可以發XX到XX參與抽獎”,這樣再收一塊錢,如果你再回復,那就再收一塊,如此循環,直到你受不了為止。
案例二:“發XX到XX參與XX電視臺的X節目”一塊錢,你一回復就算訂制了,然后每個月給你發短信收你的錢,你取消幾次都取消不了。
還有更絕的,我的一個朋友當年在河南給10萬個手機用戶發了“情人節快樂”這樣一條短信,每條兩元,一天內就分了10萬元。很多人還回短信問:“你是誰?”“你也快樂!”那好,再收兩元。大多數用戶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話費里的錢就被運營商和SP分走了。那就是在搶錢,太狠了,一家這樣干了沒事,更多家都這樣干起來,最后終于引起了社會的注意。
“搶錢”改“偷錢”
運營商加大了監管力度之后,“搶錢”的辦法行不通了,于是大家換了方法,有人把這段時期稱為偷錢時代。具體的辦法就是比搶錢時期人性化一點,盡量不把用戶惹急了,免得遭投訴。
案例一:“歡迎你為XX大賽投票,信息費每條1元。”如果你投票了,不定時地再給你發短信提問,如果你回復,收你1元。如果你不回復,也不取消,就當你一直訂下去。
案例二:用戶發短信訂制一條手機游戲,馬上就給你發三條,每條1元,過一天再給你發三條,直到把你每個月上限的30元或15元花光為止。最倒霉的便是在黃色網站訂制信息的人,對付這樣的人二話不說,一次性或分兩次將30元或15元的上限金額花光,反正一般人也不好意思因為這個投訴。
案例三:“前兩天同學會大家又談起你了,我忍不住給你發個短信,你還記得我是誰嗎?”你一回復,就和你糾纏個沒完,直到將你每月的限額花光。
這個時期SP的不規范行為,多數像在從用戶手中偷錢。利用種種花招,種種陷阱,讓你中招。有的SP是全國網的SP,地方的運營商管不了他,比如他在哈爾濱違規,哈爾濱的運營商卻無權掐了他的號段。這樣的SP有很多,出現的問題也最多。
雖然SP對每個用戶的傷害不大,一個月只有十幾塊錢,但由于面大,所以逐漸引起了人們更大的反感。但這個時候SP還是很掙錢的,只要看看各大媒體的短信參與節目就知道了,幾乎每個節目都要有短信參與節目。為什么,還不是利潤可觀!
期待新的利潤空間
其實做一個SP有時內心是很痛苦的,必須在金錢和道德之間進行權衡,有時我也不想這么干下去了,但想想我不干還是有人干,所以就一直做到現在。不過現在看來,整個行業都越來越規范了,聯通和小靈通也制定了二次確認制度,這都使得整個行業越來越規范了。
現在看來,做SP的利潤越來越少了,這個行當已經由暴利行業變成了微利行業,大家都在向服務轉向。我也準備向這個方面努力,我覺得如果做得好,利潤空間也是很大的。還有就是3G業務,我期待它能給SP帶來巨大的利潤增長空間,就像當年的短信一樣。(李曉滿)
相關鏈接
□識辨六種短信陷阱
1.短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者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短信等方式進行業務宣傳時,沒有資費標準等內容,或在資費標準等宣傳上故意模糊;在包月類、訂閱類短信息服務過程中,沒有事先向用戶請求確認,或用戶不確認反饋即給用戶訂制了業務。
2.先以免費試用為誘餌,免費試用期滿,不經用戶同意和明確確認即將用戶訂為包月服務并收費。
3.個別短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者利用客戶服務平臺和業務平臺不分時間地向用戶群發誘惑性內容的短信,誘騙用戶回復而產生上行信息,繞過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監控,反向給用戶訂制業務。如喬裝成朋友發出問候,提出交友或發布中獎信息,甚至群發一些不文明的語言,一旦用戶回復即給用戶訂制了某項包月服務。
4.利用互聯網站設置注冊陷阱,用戶沒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內容,卻在不經意間被訂制了某項服務,并通過手機收取費用。
5.隨著移 動上網業務的開通,短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者采取向用戶發送惡意PUSH程序等伎倆給用戶反向訂制業務。
6.用戶發現被訂制了業務,或對訂制的業務不感興趣,發送取消代碼或打電話要求取消,短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者在退訂程序上設置壁壘,甚至反復多次取消不掉,造成用戶繼續被收取費用。
□如何防范多收費
1.用戶收到由不熟悉的電話號碼或者非普通電話號碼發來的短信,應提高警惕,不要輕易回復。2.對于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者發來的業務推銷的誘導短信(特別是帶有PUSH點擊程序)的,應謹慎打開不要回復。
3.對業務宣傳中未按規定明示資費的短信息服務業務,用戶最好不要選擇使用,并應向相關電信企業客服電話進行咨詢相關資費標準。
4.特別提醒:用戶應定期查詢交費單據或者話費清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