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種粵產食品在京被停 曝光的多為小企業
有專家表示,有關國標是否適合于廣東食品傳統工藝曾引起過標準之爭
短短8天,32種粵產食品在北京被停止銷售,其中絕大部分是廣東涼果。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俊修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被曝光的都不是廣東食品行業的主流企業,監管部門能將其從嚴處置更好,別讓幾粒老鼠屎壞了廣東食品的招牌。
北京責令不合格涼果停售
8月9日,北京市食安辦公布了60批次的食品由于不合格被責令停售,其中廣東有14種食品被下架,當中大部分是廣東涼果。不合格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二氧化硫超標,此外還有甜蜜素、胭脂紅、苯甲酸等問題。
8月2日,同樣是北京市食安辦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有54種食品質量不合格被責令停售,其中廣東食品占了18種,不合格的原因全部因為二氧化硫超標。
7月26日、7月12日、7月5日、6月28日、6月21日、6月14日北京市食安辦網站上公布的不合格食品中,廣東涼果均榜上有名,同樣多因二氧化硫超標。
自從去年潮安食品在京遭禁事件發生后,廣東食品特別是廣東涼果,便被北京市食安辦盯牢了。廣東省揭西縣金和鑫悅食品廠、廣東省普寧市創順食品有限公司和廣東省潮安縣庵埠大干正迅食品廠,這三家企業今年上半年已被責令停止銷售10次以上,北京市工商局已將它們記入企業信用提示信息系統。如廣東省普寧市創順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珍味喜梅”2日被停售,“香草欖”9日又被停售。而廣州好日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蜜餞”早在6月19日就被停售。
廣州未核實抽檢暫不封查
廣東涼果在食品添加劑上栽跟頭已經是個老大難的問題了,其中最大的質量問題就是“二氧化硫殘留”,這一來受傳統制作工藝所限,二來企業采購原材料梅胚時就已發生。
早在2004年,廣東省質監局就提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修訂涼果、蜜餞相關強制性國家標準,對GB14884-2003《蜜餞食品衛生標準》中有關糖精鈉、二氧化硫殘留量、防腐劑、色素等衛生指標是否適合廣式涼果生產、加工提出修改意見。標準之爭在去年廣東涼果集體被逐出京后爆發,但至今監管部門抽檢所依據的仍是國家強制標準。
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俊修告訴記者,協會已積極向各方反映,但新標準一天沒有制定,廣東涼果企業還是要以國家強制標準要求自己,目前廣東的主流食品企業都做得較好,被曝光的大都是些中小企業。
另據業內消息透露,本月衛生部將公布新的食品添加劑食用衛生標準,該新標準將于明年1月執行。按照新標準,制約廣東涼果質量問題的甜蜜素、糖精鈉都將得到解決。
另外,廣州市工商局消保處負責人昨天告訴記者,未經核實抽檢結果,廣州不會封查下架被北京食安辦曝光的食品,但會將其公布的結果備案,留待下次專項整治時重點抽檢。他透露,近期廣州工商還將公布一份對休閑食品的抽查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