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京滬“養老房產帶” 吸引了不少購房者
 在燕郊102國道旁,隨處可見房地產公司的銷售宣傳廣告
城市周邊城鎮的“房價洼地”吸引了不少購房者
環京滬“養老房產帶”,開發商看漲
一輩子生活在大城市,退休后卻遷居到周邊的中、小城市頤養天年。這種五年前還沒有得到認同的養老模式,如今卻成了一些老年人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部分房產開發商相中了“異地養老”這一新動向,著力開發異地“養老型”房產。
不過,異地“養老型”房產仍處在初級市場培育期,“異地養老”仍然是一個新鮮而并不普及的觀念,異地購房并非老年人的剛性需求。房產開發商欲借“養老”之名占據龐大的潛在市場份額,還需經歷一段準備期。 [ 高房價下的無奈選擇:八萬北京人客居三河(圖)]
異地“養老型”房產性價比高
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房價使得購房者頻頻卻步。與此同時,與北京相鄰的燕郊鎮、涿州市、三河市等,以及作為上海“后花園”的浙江嘉興、江蘇昆山等地的樓市卻吸引了很多老年購房者。嘉興每平方米4100元左右的房價吸引了很多上海的老年人到此居住。嘉興老年社區項目“江南太陽城”中,就有70%是上海來的住戶。
對于這些購房的老年人來說,這些樓盤具有天然的優勢:相對大城市而言的低廉房價以及大城市里少見的良好自然環境。高性價比迎合了老年生活的需求。
在上海工作的黃小姐半年多前因工作關系在天津購買了一處120平方米的公寓房,在當地屬于中高檔的房產,周邊環境舒適。如今,她的奶奶在那里生活愜意。黃小姐表示:“上海的房價太高,想買一處空間寬敞、交通便捷、價格合理的房子實在不容易。經商量,奶奶同意在天津安享晚年。”據悉,當初在天津這套市區房產的價格是每平方米6000元,同樣的價格在上海只能購買郊區住房。
“養老型”房產還需諸多配套
一份關于“養老型”住宅購買意愿的調查顯示,在上海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人群中,過半數愿意購買“養老型”住宅。其中,9.9萬被訪者希望購買郊區或周邊城市的“養老型”房產。
老人們希望同時擁有大城市的便捷和小城市的安寧。從這點考慮,異地“養老型”房產的開發需要配套的還很多。
首先,便捷的地域交通不能忽視。
其次,醫療衛生配套設施對老年人而言尤為重要。就北京而言,由于河北等地的醫院和北京的醫療保障體系沒有掛鉤,在涿州市居住的北京人就醫后,回北京無法享受公費醫療和大病統籌。同樣,上海的老人在嘉興看病也不屬于上海醫療保障體系的范疇,看病要享受醫保,老人們只能折回上海。這對于“異地養老”模式來說,無疑是一大“軟肋”。
再次,異地老年社區盡管依山傍水,但很多商業配套設施不完善。老年人由于行動不便,對社區周圍的商業設施依賴性比較強,因此,缺乏便利店和大型超市將使異地“養老型”房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另外,“養老型”住宅的開發還涉及其他各種問題,比如安裝社區無障礙設施,每戶應當安裝緊急按鈕,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的訂餐服務,建立供老年人娛樂、社交的活動場所,安排一定的心理咨詢等等。
環繞上海的“養老房產帶”形成
近兩三年來,類似主攻上海市場的“養老型”樓盤日趨升溫,太倉、昆山、吳江、南潯、嘉興等地“遍地開花”。從地圖上看,這些樓盤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環繞上海的“養老房產帶”。
對于大興土木的“養老房產帶”來說,是否需要確定住戶的入住門檻,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購買方案,保證老年社區的名副其實,是房產開發商在運營模式上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目前,大多數推出“養老型”房產的開發商都限定了入住居民的年齡。比如,上海首家集居家與機構養老為一體的養老社區“親和源老年公寓”就要求居住者為男性60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對房產開發商而言,年齡上的硬性限制,既有可能是該處房產占據細分市場、保值增值的關鍵,也有可能成為“曲高和寡”的門檻。
另外,“養老型”房產的支付方案也有待進一步多樣化,以適應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在“以房養老”的“倒按揭”這種比較流行的購房支付方式以外,租賃式的“養老型”房產也受人關注。 (葉慧玨 錢晨祎)(新華網上海8月13日專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