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園”的集聚效應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采訪記 編者的話 “又快又好發展新看點”欄目今天開始刊登本報記者從江蘇省發回的報道。
從今年5月本報推出“又快又好發展新看點”系列報道以來,已先后派出四個采訪組完成了對山東省、河南省、陜西省和遼寧省的采訪調研,先后刊發報道100多篇,受到廣大讀者歡迎。這項大型采訪活動,旨在集中反映全國各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情況,特別關注縣(市、區)一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當前,全省上下圍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本報記者將深入江蘇13個地市的20多個縣(市、區),力求用鮮活的事例充分展現江蘇人民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豐富實踐,全景式展示江蘇人民求真務實、埋頭苦干的生動畫面。敬請廣大讀者垂注。
車行南京市鼓樓區廣州路,在亞華、蘇寧環球、易發科技等大型商務寫字樓的外面,“南大————鼓樓科技園”的字樣處處可見。
9月4日,鼓樓區的所見所聞,刷新了記者對“高科技園區”的理解:園區無需地域的限定,只要科學發展,科技園可以無處不在!
在南京市六城區中,鼓樓區的行政轄區面積相對較小,僅有25.44平方公里,經過多年的發展,在上世紀末已基本完成建設,可供新開發的空間很少。
城區如何在土地稀缺的情況下挖潛改造,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的新領域?鼓樓區委書記鮑永安笑答:“請到我們的科技園看看。”
從新模范馬路自西向東細細數來,不到4公里的范圍內,“世界之窗”軟件園、南京工業大學科技園、國電自動化研究院、長江科技園……科技一條街,名副其實。
南京市鼓樓區科學技術局局長許小萍告訴記者,鼓樓區是江蘇最大、全國少有的科技資源、智力資源密集區。區內有南京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20所大學,占南京高校的40%;有10多萬專業科技人員,其中兩院院士41名,占全市的一大半、全省的48%左右。此外,區內還有58家研究所,不少研究機構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很有影響。但很長時間,這些科研單位被有形無形的層層“圍墻”阻隔,相互之間基本沒有往來。
如何整合區內科技資源,一直是歷屆區委、區政府傾心思考的問題。鼓樓區委、區政府認為,政府是整合資源的關鍵力量。
于是,鼓樓區主動上門聯系,希望各家打破條塊,共商發展大計。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2000年6月,鼓樓區政府和南京大學等區域內9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科技園,共同打造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并在全國創造了獨特的運作模式:政府規劃、引導、服務,院?萍贾,企業市場化運作。
今年5月28日,江蘇工業設計園、江蘇汽車工業設計中心在新模范馬路正式掛牌。建設“立足南京、服務全省、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工業設計成果轉化和輻射中心,新模范馬路的新定位發動沿街所有單位發展引擎,紛紛走進“南大————鼓樓科技園”隊伍。國電自動化研究院院長卜凡強告訴記者,根據規劃,以該院等為核心,將打造江蘇電力自動化設計中心,形成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力自動化及繼電保護的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市場中心和信息中心。
在新模范馬路的最西頭,是“世界之窗”軟件園。南京市鼓樓區發展計劃與經濟局副局長唐烈笑稱,這里兩年前是一家洗衣機廠的閑置廠房,“里面還養著雞和鴨呢”。起初該企業希望通過房地產開發,實現土地價值的最大化。鼓樓區主動找企業共商發展大計,促使企業改變簡單的“一拆了之”的思路,通過建筑功能的改造,“老瓶裝新酒”,以更少的投資和拆遷,實現企業產業結構和城區產業結構同步轉型升級。2004年,區政府將該廠整體接下,請一家民企按要求建成“世界之窗”軟件園,一舉幾得:投資3000萬元,將破舊廠房改造成軟件園,改善了環境;作為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一個分園,吸引了50多家軟件企業入園發展。通過這種方式,鼓樓區先后建成“世界之窗”軟件園、青島路創業中心、720廠長江科技園、新聯創業園、工業大學科技園等6個創業園區。全區科技產業載體從最初2000平方米的青島路創業中心,快速發展到26萬平方米的研發區域。
與看得見圍墻的產業園相比,位于鼓樓區廣州路民防大廈五樓的南京國際風險投資服務園暨南京軟件產業投融資中心,顯得安靜、時尚。這個只有285平方米的服務園,是實現國際資本與高技術項目良性互動的平臺。南京鼓樓區科技局副局長曹偉介紹,該服務園今年初剛成立,已經相繼為多家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基金,如南京中獅化學品公司剛與美國博瑞摩森達成400萬美元投資協議。
幾年下來,鼓樓區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萍籍a業、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對保持鼓樓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笆濉逼陂g,鼓樓區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去年GDP達到208億元;區級財政收入連續多年居全市6城區之首,年均增長近30%。今年1至8月,完成財政收入23.01億元,同比增長21.7%,財政收入總量和增量均居江蘇省城區第一位。同時,鼓樓區軟件企業2005年營業收入達到46.2億元,占南京市的27.8%。
鮑永安說到興起,拿起桌上的筆記本向記者介紹,該區兩家企業南京南瑞和南京聯創剛剛和中軟、用友等一起榮獲2006年度中國十大創新軟件企業獎。記者注意到,鮑永安很用心地把該消息從報紙上剪下來,貼在了筆記本上,還把區里的獲獎企業用紅筆標了出來。在同一頁,貼的另一張剪報是“我省人口密度全國第一”。鮑永安在該剪報的上面寫著“人口多,如何發展經濟”?吹贸鰜,對于25平方公里上有68萬人的鼓樓區,他和鼓樓區歷屆區委、區政府領導一樣,一直在思考城區經濟發展如何突破土地等資源制約的問題。
土地面積少不等于發展空間小,從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的角度,通過城區挖潛改造,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的新領域,鼓樓區的路徑選擇,無疑為實現城區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