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商品銷售“僧多粥少”
本周內,京城的批發市場中,各種和圣誕有關的裝飾物和禮品已經全部上柜,琳瑯滿目的圣誕商品固然使游客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氣氛,但圣誕商品市場的競爭愈加激烈也使其銷售前景不容樂觀。
濃厚節日氣氛中冷淡銷售
在北京天樂玩具市場二樓的圣誕商品專柜記者看到,長約5米的兩側攤位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圣誕禮品,憨態可掬的圣誕老人造型以及各種高度的圣誕樹“站立”攤位兩旁。一棵帶有彩燈裝飾、約1.5米高的圣誕樹批發價在150元左右,比商場內同類商品價格低一半以上;而在萬通市場二樓,各類圣誕商品的攤位也隨處可見,圣誕樹、圣誕飾品等各種與節日有關的商品可謂應有盡有。
然而記者發現,圣誕商品的極大豐富,商場營造出的濃厚節日氣氛,低廉的價格卻和冷清的客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天樂玩具市場,記者看到偶爾會有幾位顧客到圣誕商品柜臺“一游”。而在萬通商場,一些攤位上的看客不少,但買者不多。據該市場二層主管介紹,與往年同期相比,今年圣誕商品生意比較“冷”,只是在周末的時候情況才會稍有緩解,營業額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一半。
競爭加劇導致收入下降
雖然顧客整體數量并未減少,但商戶急劇增多導致了個體商戶收入的下降。一位在萬通商場經營了7年圣誕商品的商戶告訴記者,他們主要以批發為主,一些酒店和商場是他們的老客戶,但近年來批發商猛增,分流走了很多客戶,再加上激烈的“價格戰”,圣誕商品的銷售毛利降到20%以下,較最初經營時毛利可達40%左右的狀況,利潤下降近一半。以目前的狀況看,今年的經營狀況更不容樂觀,攤位的租金每月1萬元以上,而每天的銷售額不到千元,幾乎處于虧損狀態。雖然隨著節日的臨近,12月銷售狀況預計會有所好轉,但持續激烈競爭也使整體銷售狀況呈下降趨勢。
對此狀況,紅橋市場訾主管分析,圣誕節傳入中國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在市民心目中有一定分量,而它相應帶來的商機也使應時銷售和批發圣誕商品的商人逐年增多,競爭加劇。與此同時,圣誕裝飾用品大體上的雷同使一些私營公司將部分圣誕用品,如圣誕樹、圣誕老人模型等會重復利用,因此整體銷售市場也因此而面臨著“僧多粥少”的局面。
此外,一位批發商告訴記者,今年的油費上漲,進貨成本提高使產品成本增加,然而,在激烈競爭的局面中,卻無法相應抬高價格甚至還會有壓低價格的可能。目前,批發商只能盼望大量的批發以獲取微薄利潤。
—專家觀點—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表示,圣誕禮品等應節商品是近年來洋節“本土化”的趨勢以及“人造節”的不斷增多的產物,它的出現使最早涉足圣誕商品的商家獲利頗豐,然而未能及時抓住商機“慢半拍”的“模仿”者“一窩蜂”的狀況,勢必會影響市場的整體贏利。
作為商家,應保持足夠的市場敏感性,隨時捕捉新的商機,適時調整自己的競爭策略。同時,商家還應注重保持其核心特色,并將其轉變為持續“特色”,這樣才能保持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