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今天,“后發河源”2006經貿系列活動隆重舉行,省內外1600多名嘉賓將共同見證該市“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授牌儀式和“廣東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奠基儀式。當天,將有9家手機生產及配件企業簽約落戶“手機生產基地”,投資總額達13.84億元。
據悉,在此次經貿活動中,該市簽約、開工、竣工項目達658個,投資總額達414億元。這些項目全部達標、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500億元、年創利稅30億元、新增就業20萬人以上。
高新區:崛起的廣東手機生產基地
后發河源之高新區篇
近日,我省唯一省級手機生產基地——“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我省質監系統唯一的通訊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廣東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雙雙落戶河源市高新區。這為河源做大做強以手機及配套產品生產為主的主導產業注入了“強心劑”,河源因此將一躍成為“十一五”期間廣東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中手機產業的重要布局之地。
據了解,目前,河源市高新區已落戶12家手機及其配件企業,擁有手機整機生產線13條,預計今年生產手機總量達400萬臺,年產值達45億元(含配件產值)。加上正在洽談準備簽約的9家企業,預計“十一五”期間年生產手機能力達到2500萬臺以上,產值100億元以上,年創稅收3億元以上。
在前不久舉行的“十五”產業技術進步成果展和省第四屆“山洽會”上,由河源高新區西可、中寶、億通、埃立特、正集源、港利等企業生產的70多款手機吸引了不少眼球。
河源手機生產基地,正在響亮地崛起。
手機生產廠家紛紛“搶灘”
在高新區采訪,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是手機生產及配件企業近年來紛紛在這里“搶灘”。據河源市高新區負責同志介紹,目前已有西可、中寶、億通、埃立特等一批手機企業在該區落戶,最近又有一批企業將簽約加入,河源手機產業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作為目前河源手機產業中的龍頭企業,西可通信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手機生產企業,目前已擁有8條手機生產線,月產20多萬臺手機。最近,該公司生產出僅有0.66厘米厚的手機,為目前世界最薄的手機。今年1-11月完成出口額8198萬美元,同比增長293%;今年單月出口記錄最高為9月份,共1132萬美元。該公司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20億元。
埃立特集團是落戶該區的又一家專業研發手機軟件及整機生產的企業,其中以研發手機軟件為主。目前正著手建設研發機構及生產基地。此外,仍有20多家手機及配套產品制造企業正在洽談,準備投資河源,到河源“搶灘”。河源手機產業的“后發”態勢日益彰顯。
河源市外經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全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1.64億美元,其中手機企業西可通信為8198萬美元、中寶通信為2564萬美元,占總額的65.5%。
河源市信息產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全市手機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同比增長270%,以手機產業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工業總產值為38億元,同比增長300%。
六有一專打造手機產業平臺
手機企業為何特別青睞河源?業內人士講了一句心里話:一是河源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到廣州、深圳都在2小時車程以內;二是這里生態好,有一流水質、一流空氣、一流森林,符合手機企業的環境要求;三是這里的干部實干,服務效率高,有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四是這里行業集中,有利于產業集群發展。
河源市委書記梁偉發指出,當前手機產業發展前景呈現三大特點:一是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二是產業轉移勢在必行;三是集約經營是手機生產的根本出路。而河源具有“六有一專”的優勢,可以吸引更多的手機或手機配件企業到河源發展。“六有一專”指的是:一是有明確的目標,有高起點的規劃。河源市高新區專門開辟出2平方公里作為手機產業園,吸引企業在園內集中建設。二是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河源出臺了《關于鼓勵移動通訊系統終端產品生產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優惠政策。三是有良好的投資軟環境、硬環境,交通便利,生態一流。四是有省委、省政府和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經省信息產業廳和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我省唯一省級手機生產基地——“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和我省質監系統唯一的通訊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廣東省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雙雙落戶河源。五是有一批現成的廠房。有已建成的移民生產基地廠房和正在建設的富民工業園企業廠房一批。六是有一批手機及配套企業已經或正在進入河源。與此同時,河源現在具有手機專業生產、專業銷售、專業服務、專業研發的專業優勢。梁偉發表示,把握市場形勢,河源要進一步打造好“六有一專”服務平臺,為手機企業在河源發展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
“量身定做”出臺優惠政策
為鼓勵手機生產及其配件企業發展,河源出臺了《關于鼓勵移動通訊系統終端產品生產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量身定做,為手機企業制定了多項優惠政策,為手機企業發展大開綠燈,以促進企業集群、產業聚集,做大做強做響手機產業。一是優先安排項目用地并給予地價優惠。由市高新區對移動通訊企業優先安排工業用地并視企業規模和效益、建設周期等情況在價格上給予優惠。對已有手機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的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可按高新區指導價格給予50%以內的優惠,未取得手機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的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可按高新區指導價格給予20%以內的優惠。二是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從2006年起,一定4年,對落戶河源的移動通訊企業自投產之日起,第一年按當年繳納本級地方財政收入部分的50%計算,第二年至第四年,按上年繳納基數,超出部分按50%計算,由本級財政補助給企業作為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同時,對落戶移動通訊企業設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流動站并正常運轉的,給予補助。三是加快市高新區“環保示范基地”建設。由市高新區籌建“環保示范基地”,接納為落戶河源的移動通訊企業配套的生產線路板等生產項目,為移動通訊企業作好配套。四是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建立鼓勵移動通訊企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優先協助企業辦理相關手續,保證移動通訊企業用電和優先幫助移動通訊企業解決勞工需求,提供一流的通關服務,確保進出口貨物通關時間一般不超過3小時,24小時通關率達100%。
投資看點
河源富民工業園
今年4月,為解決全市1000多個貧困村的脫貧問題,河源市制訂實施了“千村脫貧”政策:以自愿為原則,對行政村集體收入未達到3萬元的,鼓勵其籌資(不得搞集資、不得搞攤派、不得搞貸款、不得村干部出資個人分利息)到市高新區富民工業園統一建廠房出租,籌資金額從10萬元起至30萬元封頂,每投入10萬元,固定回報村1萬元,投入資金市、縣、村按1:1:2的比例籌集,村、縣區資金到位隔一年后計算回報,回報期限暫定30年,30年后村籌集的資金不計利息全部返還。目前,全市共有1072個貧困村籌集到2.34億元(含市、縣區配套資金)參加富民工業園建設。明年起全市上千個貧困村集體收入全部可實現3萬元以上。
作為該市的扶貧工程,河源富民工業園位于高新區中心區,分A、B兩區建設,發展區位十分優越。其中A區占地面積4629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1萬平方米,其中多層標準廠房5棟,建筑面積約5.3萬平方米;宿舍樓3棟和商業、后勤設施等建筑面積共3.8萬平方米。B區占地面積10.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7.2萬平方米,其中標準廠房10棟,建筑面積9.4萬平方米;宿舍樓10棟、綜合辦公樓1棟、商鋪及生活設施等建筑面積共7.8萬平方米。
富民工業園從9月份開始動工建設,A區廠房可于明年2月5日前交付使用;B區廠房明年5月底前可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廠房、宿舍全部用于出租。據園區負責人介紹,富民工業園前3年租金8元/平方米,以后每三年租金增加10%。目前,香港合隆集團、深圳國威集團已確定租用A區全部廠房,香港四洲集團已確定租用B區1.3萬平方米廠房。
第二重點
從工業園區到工業新城
走進高新區,記者看到這里到處廠房林立,人流如梭,學校、醫院、銀行、超市和娛樂場所一應俱全,宛若繁華小城。有誰曾料到,3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寂寂荒山;如今這里已成為一座生機勃發的工業新城。
高新區總控制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區面積20平方公里,于2003年7月破土動工。3年來,高新區共投入開發資金9.5億元,已完成了中心區首期6.5平方公里開發建設;二期4.1平方公里開發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共引進項目196個,合同利用資金11.6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5.1億美元,一批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初步形成。
經營園區3年進賬6.5億元
河源是落后山區,短短的三年時間里,市高新區從一片荒山到建成一座工業新城,靠的是什么?河源市委常委、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賴澤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靠的是創新。
要開發好高新區,首先是要破解三大難題,即用地難、融資難、項目難。河源是一個落后地區,政府財力有限,當前國家土地政策又嚴,招商引資競爭激烈。要破解這些難題,就要求高新區必須創新思路,選準定位,按工業新城的格局來運作,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以城市化來促進工業化,使高新區既有工業區,又有生活區和城市的公建設施,并且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由于起點高,外商投資有信心、銀行融資有信心,被征地的農民也有信心,這樣可使高新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避免了過去由于投入少,建設標準低,外商信心不足,銀行不愿融資,建設資金不足,開發進度慢,農民生活出路無保障,征地難的惡性循環。
——創新發展理念,實行梯度發展。市高新區在一期開發時,有選擇地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以聚集人氣,帶旺工業園區。二期開發時便加強對龍頭項目、重點項目的引進。
——創新經營手段,破解資金難題。高新區要加快發展,必須保持資金鏈條正常運轉。3年來,高新區通過創新土地經營手段,利用民營資本和民間閑散資金盤活土地;通過創新項目經營手段,促進了污水處理廠、物流中心、配套公寓項目建設;通過市場化運作,使首個商住小區的醫療、金融、學校等配套服務項目在保證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成功推向市場。在政府投入有限、銀行融資3.4億元的情況下,3年來,市高新區通過創新經營手段,實現經營收入6.5億元,不但初步實現了首期開發的良性循環,還從首期收益中拿出3.6億元用于二期開發。
——創新管理模式,謀求新的突破。以“居危思危”的危機意識,結合“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在管理體制上為高新區發展打造堅實的體制保障。一是明確職責,實行《班子成員工作責任落實臺帳制》,強化工作責任;二是抓好工作責任制落實,繼續落實招商服務責任制。三是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益”為核心,按“市場化的軍事組織”的要求,逐步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經營管理高新區。四是創新和推行激勵機制,實行績效考核,努力打造好招商引資、工程管理和經營管理三支隊伍。
“快、好、高”培植主導產業
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到河源市高新區視察,要求河源高新區建設要做到“快、好、高”。“快”就是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好”就是要引進更多好項目,即引進更多污染低、效益好、帶動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同時要探索好的發展機制;“高”就是要力爭起點高、標準高、項目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
河源市高新區一開始就站在較高的起點上,以工業新城來定位高新區的發展,走出了落后山區搞高新區“起步晚必然起點低”的怪圈。經過3年的開發建設,河源市高新區搶抓機遇,共引進項目196個,并初步形成了以手機、食品飲料、模具、電子等主導產業,園區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
堅持引進和發展低污染、效益好、技術含量相對較高、投入產出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項目,這是河源市高新區成立之初就確定的招商目標定位。市高新區在發展起步階段在把好環保審批關和產業政策關的前提下,有選擇地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力引進技術先進的傳統項目,以聚集人氣,帶旺工業園區,促進首期工業區和商業生活區的開發。比如河源龍記公司,去年實現產值16億元,稅收1億多元,預計該公司今年產值可達20億元,用工人數1萬人以上,稅收可達1.5億元。
與此同時,高新區3年來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統一規劃,分期開發,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滾動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樹立“發展高新區必須經營高新區,經營高新區才能發展高新區”的經營理念,做到經營與開發并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也正是吸引了一批好的項目和探索出了良好的運作機制,使高新區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發展勢頭好。
3年來,河源市高新區力爭做到起點高、標準高、項目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以產業為導向實行重點招商。高新區在首期發展已成規模的基礎上,在二期開發時適時改變招商策略,把招商重點放在手機、電子等產業上,加強對龍頭項目、重點項目的引進,發展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發揮其支撐、拉動作用,推動園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如目前以西可、中寶為龍頭的手機產業,今年產值可達45億元;以龍記為龍頭的機械制造業,以農夫山泉萬綠湖公司、廣東溫氏瑞昌食品公司為龍頭的食品產業,均具良好發展勢頭。
河源市高新區按照“快、好、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以主導產業為主的良好發展態勢,正成為整個河源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水平
一座工業新城,必須有銀行、學校、醫院等基礎配套設施。為此,河源市高新區創新項目經營方法,通過采取BOT、合作開發、投資租賃等多種經營形式,促進了污水處理廠、物流中心、配套公寓項目建設。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采用特許經營,使首個商住小區的醫療、通訊、金融、學校、衛生等配套服務項目成功推向市場。目前,河源市高新區內學校、醫院、銀行、超市和娛樂場所一應俱全。
河源市高新區規劃有2.2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務區,19萬平方米的文體廣場,五星級酒店。每個小生活區建有2萬平方米的休閑廣場,一次可以容納1萬人。高新區的一些重大活動以及各企業為員工舉辦的娛樂活動都可以在生活區廣場舉行。
隨著河源市高新區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很好地滿足了區內員工的生活和娛樂要求,同時將吸引更多的商家來投資高新區的服務業,從而促進區內商家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為外來投資者和務工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本版撰文
河源日報記者 胡劍廷 通訊員 吳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