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紛紛向中國企業(yè)“拋媚眼” 尋求全國總代布局銷售網絡
雖然洋品牌在中國屢次被查出質量問題,但他們開拓中國市場的腳步并沒有放慢。《每日經濟新聞》昨日從上海國際時尚聯合會獲悉,不少知名國際服裝品牌目前正通過他們在滬尋求合作,并會在近期以推介會或研討會的形式與中國企業(yè)達成意向,他們希望能借此機會找到心儀的全國總代,以獨家代理的方式培育自己的銷售網絡。 境外品牌:以上海為龍頭圈地中國 目前,為Burberry、Paul Smith等服務的羊皮服飾生產商Owen Barry,意大利Jacobs Cohen牛仔奢侈品品牌,戶外運動品牌P&R TexteisSA公司,Impetus內衣品牌以及法國PLD公司,都在尋找中國地區(qū)合作伙伴……他們紛紛涌入國內市場,除部分自身實力雄厚、影響力強的國際名牌會采用自營方式外,多數品牌會與中國服裝企業(yè)合作,共同開拓中國市場。合作方式通常為:由外方提供名牌使用權、設計研發(fā)的樣衣、管理及形象展示技術,中方則提供批量產品的加工、基礎營銷人員的管理、中國市場渠道的拓展及市場宣傳費用的投入。 “誰能越早進入中國市場,先期獲得中國高檔消費群對服裝品牌的認同,誰就會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占得先機。”一知名品牌中國區(qū)推廣經理介紹說,作為中國時尚中心的上海,一般會成為知名國際服裝品牌來華的首選地,而在上海市場的成敗也將直接影響其對中國其他城市的野心。 國內企業(yè):通過代理謀求獨立發(fā)展 據了解,大多數來華尋求合作的國際服裝品牌尚未被中國的消費者認可,而其中國代理企業(yè)看中的也并非是其所擁有的品牌,而是該品牌的產品設計研發(fā)能力。時尚聯合會秘書長王新元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當中國服飾企業(yè)通過代理這種關系掌握國外設計研發(fā)流程及部分人力資源渠道后,便可以自組產品設計供應系統,完成整個流程的產品體系創(chuàng)建,為自創(chuàng)品牌打下基礎。所以,這種代理行為也可以看作是代理企業(yè)自我獨立發(fā)展前的“蜇伏”。 業(yè)內人士認為,不是所有的國際品牌都值得代理,也并非只要是名牌就符合當地受眾的需求,應該有選擇地代理境外品牌。因此在代理前應該做市場調查,以進行充分論證。代理之后,則要充分了解該品牌的產品風格特點和歷史沿革,并對品牌所屬的企業(yè)的運作進行全面了解。一個知名的國際品牌往往從產品生產到銷售都秉承一種理念和方式,連加盟店的裝修也是全球統一的。充分了解相關信息,做好充分準備,在進行代理權談判時還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