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強勁的外資企業已經開始“嘗鮮”中國安防市場這只大蛋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安全保障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家中,樓宇可視對講系統、紅外探頭監控裝置、無線智能化小區聯網接警,缺一不可。
“五一”長假將近,舉家外出前,在房內或陽臺上亮一盞燈,造成有人的假象;出門前把電話鈴聲調至最小,以免被“不速之客”發現家中無人接聽電話;獨自居住的單身女子,可以在門口放一兩雙男鞋———這是最近進入中國的一家國際安防服務供應商為客戶提供的“安全建議”。
賣安防器具、賣報警服務、賣咨詢指導……今年以來,多家跨國安防企業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小到一把普通的鎖具,大到一個社區、一家企業乃至一座城市的應急安防系統,一種新興的安防產業漸漸走進百姓生活。安全社區建設、零星危險化學品配送……一連串安全保障舉措在滬上試點,讓市民與這一新興產業“親密接觸”,也讓不少企業聞到了安防產業這只大蛋糕的誘人香味。
產業春天悄悄到來
安防產業,離生活有多遠?
裝修新居,從百安居、好美家等建材商場零星采購的涂料、油漆,其實是一桶桶危險化學品。攜帶這些危險化學品乘坐公交車、地鐵、輕軌等公共交通,猶如揣著一個個“流動炸彈”穿梭在城市之中。零星危險品配送上門,實現店門與家門的無縫對接,就是一個市場潛力巨大的安全保障物流業。從去年起,本市一部分零星危險品銷售門店已經開始試點配送上門,但與龐大的零星危險品流通、銷售相比,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
生活小區中,親水平臺沒有護欄,私家車與散步者共享道路……小區內的老人和兒童,常常身處安全臨界點卻渾然不覺。日前,浦東新區花木社區創建安全社區,危及安全的生活細節得到格外關照:對老人、兒童安全造成威脅的“銳角”都被嚴密防護,容易夾傷手的門縫邊包上厚帆布,墻壁轉角貼上了半圓形保護板,門窗邊加裝一層欄桿,雨水溝上覆蓋一層木板,消防水閥周邊加裝木欄,滅火器尖角鐵邊也被包了起來。然而,全市范圍內,有能力對小區安防體系提供全方位規劃設計的企業實在太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安全保障的需求也隨之提高。家中,樓宇可視對講系統、紅外探頭監控裝置、無線智能化小區聯網接警缺一不可;駕車出行,汽車防盜、GPRS、GPS跟蹤定位系統同樣不可少。
據介紹,安防產業涵蓋了物質和服務兩大類,前者包括安防產品、系統及工程等,后者則包括保安、咨詢、培訓等各類服務。統計數字顯示,近幾年中國安防行業平均以15%到30%的年增長率迅速成長。在“花錢買平安”的樸素訴求下,安全已經從一種基本需求,發展成為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產業鏈,并隨著人們安全需求的深化和多樣化,安防市場正在迎來春天。
跨國企業搶占先機
安防市場“忽如一夜春風來”,相關行業和企業卻還沒做好充足準備。
“安防產業?是什么?”采訪中記者發現,一些鎖具、防盜門的銷售人員,保安公司的從業人員對自身所處的產業并沒有足夠的認識。由于涉及多種行業,又缺乏統一的標準,安防商機,像沒有連成線的珍珠,散落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而實力強勁的外資企業卻已開始“嘗鮮”中國安防市場這只大蛋糕。不久前,國際電子安防服務提供商ADT(安達泰)在上海設立報警監控中心,大舉向安防服務市場挺進,最大的賣點正是本土企業所沒有的同類服務產品。
有關專家介紹,我國安防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比歐美等發達地區晚了近20年。安防產業在發達國家已有相當規模,技術、管理等各方面也已相當成熟,并開始長驅直入我國安防市場。而我國現有的安防企業以中小規模為主,體量大、實力強,能在技術和規模上與國際巨頭匹敵的企業幾乎沒有,甚至還有一些企業至今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生產階段。
據介紹,近年來跨國企業競相進入中國安防市場,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安防產品在國內市場中都占很大比例。例如監控類產品,國內市場上日本產品約占45%,美國產品占25%,國產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很低。由于提前布局,搶占先發優勢,確立品牌地位,一些跨國企業的安防產品在市場上的售價比同類國產產品高出1到3倍。
我國是制造大國,安防產品產量并不小,但真正自主研發的產品卻不多,核心產品、關鍵技術大多處于引進階段。有調查顯示,中國安防民營企業的市場壽命僅為3.8年,遠低于美國企業的8.2年和日本企業的12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缺乏核心產品和關鍵技術,發達國家的少數企業手中壟斷了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我國安防產品的技術一直處于亦步亦趨的跟隨態勢,因而在與國外安防企業產品的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
正是由于高端技術不足,我國安防產品開發極不平衡,集中在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品種中。在一項針對近2000家企業的調查中,生產探測器等高端產品的企業僅占0.5%。這種產品結構分布的不平衡,導致部分品種相對集中,不同企業產品相差不大,沒有明顯優勢。專家分析,產品的可替代性強,是我國安防產業出不了“領頭羊”的重要原因。
鋪設跑道當務之急
盡管發力比國外企業慢了幾拍,但中國的安防產業也正加速進入發展軌道,一個企業數量上萬家、從業人員超百萬、產品品種數千種、年產值幾百億元的產業已經形成。即使在作為軟肋的技術方面,也開始從機械防護走向信息化、電子化安防。
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新興產業開始起跑的階段,由于安防產業特殊性帶來的管理障礙,正成為產業發展最大的阻力。缺乏統一規范的“跑道”,產業政策缺位、市場競爭無序,使不少企業面臨起跑不穩的處境。
從傳統意義上說,安防產品主要用于預防、打擊違法犯罪,保障國家、公私財產、公民人身的安全和維護社會秩序穩定,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很少有人把安防看作一個產業來培育、引導、規范。如今,隨著跨國巨頭相繼進駐、民間企業自覺發展,安防在我國也已初步形成了一個規模產業,卻發現難以在全國統一的管理規范、有法可依的行業監管中尋求發展支點。
據了解,由于安防產業的概念寬泛而模糊,針對安防產業的管理一直缺乏權威的法律法規。對安防產業的管理涉及公安、建設、質監、電信、工商、信息產業等各方面,但各部門監管、服務的職責與權限尚不夠明晰。可以說,安防產業的管理總體而言還處于“真空地帶”。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涌入中國市場,民間安防產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對市場規則進行規范、出臺細化的行業標準,已成為當務之急。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安防產業的發展,幾乎都是在其安防產業立法后的五年左右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的。由此可以推斷,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對我國安防產業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專家建議,通過完善市場準入機制來促進國內安防市場與國際接軌,繼而提高國產產品的品質和國內安防企業的管理水平,使中國安防產業在規范的跑道中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