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欲打造中國搜索產業鏈
-本報記者 席大偉
繼承了Google在美國并購中小型公司的習慣,Google在中國大陸市場上也接二連三的“聯姻”。從2007年1月到8月底,Google在中國的收購和合作企業已達七八家之多,不過Google中國總裁李開復強調,未來1年還將收購一兩家公司,并投資四五家公司。
“聯姻”正熱帶來的是,在中國搜索市場份額的不斷提升,相對于雅虎,Google在中國更顯得具有本土化的面相。Google一連串的收購和合作也使得它極有可能形成產業鏈式的服務。
“聯姻”效應明顯
易觀國際的最近監測表明,Google在2007年上半年的中國搜索市場份額已經上升為22.8%,比2006年一季度增加9.6個百分點,這主要得益于年初開始的“聯姻”。在和互聯網和通訊公司的“聯姻”中,Google一方面提高了本身的搜索量,另一方面加強了本土化的基礎,從根本上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8月20日,據消息人士透露Google控股天涯10%的股權,雙發將推出類似于“百度知道”的“谷歌問答”;7月23日,傲游陳明杰承認Google有意入主傲游但否認百萬美元入股;6月11日,新浪網和Google正式宣布在搜索、資訊、廣告方面進行全方位戰略合作;5月31日,265.com域名的whois信息已變更為Google的相關信息,這也證實了Google對其的收購;1月5日,迅雷獲得Google 500萬美元投資,雙方已在產品、市場開展多層次和長遠的戰略合作。
在通信領域,4月,Google與中電信在在線廣告上展開合作;1月,Google與中移動正式宣布推出移動搜索。對于是否有意與聯通或者其它WAP網站展開類似合作的問題,李開復表示將來不排除有這種可能。
此外,Google還與騰訊搜搜、博客網、Firefox、金山、暴風影音、趕集網等企業展開合作,吸納了異業資源,為開展新業務打下良好的基礎。
Google的產業鏈夢想
自2005年8月Google進入中國市場以來,Google在搜索引擎市場的先發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市場份額正在向它的最大競爭對手百度流失。2006年Google的用戶基數基本沒有顯著增長,不但遠遠落后于高速增長的百度,而且面臨著中搜、雅虎搜索的強力挑戰,Google在中國的推進速度明顯放慢。
因此,收購優秀公司對于Google來說,既能夠維持股民信心,也能夠大量籠絡人才、用戶以及增加流量、收入等。毫無疑問,收購已經成為Google在中國大規模本地化的一顆重要棋子。
從今年的收購看,得益于強大的技術支持,Google的收購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領域,通過和國內行業前沿者和無線互聯網領域的主宰者的收購和合作,Google已經初步打造了在互聯網上的產業鏈。從搜索、娛樂、廣告、社區、互動等各個方面入手,搜索市場的份額得到不斷攀升,更重要的是把搜索帶來的效益影響到互聯網的主要領域,有利于產生聚和效應,而且產業鏈性的業務也是互聯網根本的優勢所在,因為互聯網的最大優勢就是資源共享。
Google刺激中國創業環境
在當前的中國互聯網環境中,已經成長起來的中國IT企業似乎并不那么喜歡收購。
尤其是正在起步和成長起來的新互聯網概念商,新浪、QQ、搜狐們更喜歡自己研發,或跟在小公司后面開發同樣的東西,而不是直接收購小公司,博客、播客、Twitter、論壇都是這樣的業務。這樣做很容易形成小而全、小而多的市場格局,在和國際性企業的競爭中沒有優勢,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的更加小。
其結果是,新創公司由于遭遇門戶競爭,投資無法退出,市場無法發展。在互聯網市場,如果面臨資本停滯、市場沒有很好擴展、投資無法自由流動,那么給創業者的信心和激情將會是一個大的打擊。
因此,Google的收購策略,對于中國中小企業來說是個很大的刺激。
這些企業很多都是有一定競爭力,但往往競爭于資源不多的市場,長遠來看“錢景”并不理想。它們擁有很強的技術、很大的流量,卻無法將這些東西變為銷售額。但如果懂得收購策略,則可能形成優勢互補、強強聯手的局面,那么投資界也會更為活躍起來,創業者的動力就會加強,對整個互聯網產業則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