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業攜輝煌退出舞臺
高峰期一年拍發電報400多萬份,目前深圳日均受理電報不足200份
在漫長的隊列里等候、在柜臺前字斟句酌……曾幾何時,電報是人們通信聯絡的重要方式。然而,伴隨著電報行業在深圳的淡出,這樣的情景已難以再現。來自電信部門的最新消息說,目前深圳每日受理的電報業務不足200份,而且這些電報不能在本地發出,而是將電報內容傳真至廣州后發出。
深圳已不再直接拍發電報了。一個曾經輝煌的行業就此消失了。
電報業務全面退網
日前,記者來到一家電信營業廳,試探性地詢問能否拍電報。年輕的服務員略帶驚奇地看了看記者,遲疑著轉到后臺,不大會兒再回來時答道:“我們這里不辦理電報業務,現在全市只有東門電信營業廳才可以辦理。”
記者轉身趕往東門。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觀察,東門電信營業廳不僅沒有人來辦理電報業務,就連詢問的也沒有。
“深圳電報本地網其實從2006年9月1日就已全面退網,不再直接拍發電報了。惟一辦理電報業務的東門營業廳,也只是接收顧客交來的電報單,然后傳真到廣州,由那里拍發出去。”廣東電信深圳分公司網絡維護部數據維護中心的楊偉杰副經理告訴記者。
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電報業務便開始在深圳走向萎縮。1992年,深圳全年拍發電報409萬份,達到歷史最高。此后一路走低:2001年全年電報總量45萬份;2005年10萬份;2006年電報本地網退網以前,電報總量僅5萬份。
“與業務逐年遞減相對應的是,電報辦理網點也大規模縮減,人員被分流,設備則閑置下來。去年6月,曾有一家深圳企業一次性需要拍發上萬份電報到全國各地催款,結果我們只能拍發幾千份,其余的只能讓他們到附近城市的電信部門拍發。”楊偉杰說。
電報退網后,深圳目前受理的電報,大多為企業追款電報、法院訴訟送達電報。這主要是由于電報具有法律認可的證據作用。“但這顯然不足以維系電報行業的生存,所以,電報退出深圳歷史舞臺,也只是時間問題。”一位電信部門負責人這樣表示。
新興方式取而代之
“以1992年為峰頂,此后深圳的電報業務量逐年直線下滑。”廣東電信深圳分公司客戶響應資源部副總經理、“老電報”王瑞忠的回憶歸于平靜。他說,深圳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電報業務的突飛猛進,也逐漸催生了多樣化的長途通信方式,最終使電報業的輝煌歸于平淡。
首先是固定電話在全國范圍的普及,使長途音頻通信飛入尋常百姓家。其次,傳真機快速普及,使文字內容得以輕松實現長途傳輸。王瑞忠認為,更方便低廉的替代工具的出現,是電報業“沒落”的根本原因。“企業電報很長一段時間是電報業務的大頭,而深圳自1993年全力建立起數字數據網后,企業特別是金融客戶就被大量地分流出去了。而現在非常普及的e-mail、QQ和MSN等即時互聯網通信方式,更是直接把電報業務的‘單’活生生搶走了。”他說,這些客戶分流是完全替代式的,不是電報業務通過本身改進就能挽回局面的,所以電報業的沒落也就一瀉千里了。
個案訪談
老電報人直面職業轉型
電報業消失了,曾經緊俏的報務員如今都芳蹤何在?記者在電信部門采訪時得知,當年深圳300余位電報“精兵”如今大多分散到電信各基層單位。他們經歷了輝煌,也經歷了失落,正在嘗試新的職業轉型。
“你看看我的電腦輸入法有什么不同?”“老電報”田嶺生對記者賣起了“關子”。記者湊近電腦,看到一個圖標顯示為“電”的陌生輸入法。“這是電報輸入法,我專門從網上下載的。我們‘老電報’人使用電腦,大都用這種輸入法,而且個個都是打字高手。”田嶺生嘴上說著,手上不停,一分鐘就打了近90個字。
仿佛記憶刻痕般,“老電報”們仍未丟掉當年苦練修得的硬功夫。曾在廣東省郵電部門練功比賽上創造一分鐘輸入124個漢字紀錄的吳瑞忠說:“我到現在還背下得一、二級字庫中所有6763個常用漢字的電報代碼。有時晚上睡覺做夢,嘀嗒嘀嗒的電報拍發聲好像還在耳邊回響。”
帶著輝煌和遺憾,當年郵電部門的技術精英們目前正努力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我們這批報務員年齡都在45歲到50歲之間,電報業衰落后,多數人轉崗到了其他電信基層部門,有搞維護的、有搞客戶服務的。當年忙得顧不上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現在只好重新適應、補課了。”(記者沈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