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政策扶持印度服裝業發展
如前所述,發展中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現象,而這些國家在政策、規定的出臺和調整等方面都會對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進行有效調控,這也可以從印度近年來的相關政策中窺見一斑。
2006年,印度服裝出口促進局(AEPC)對外宣布,印度政府計劃在北部和西部各建立一個研發中心,為印度服裝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在主持一個出口商大會時,AEPC總秘書長K.K.Jalan表示,"研發 中心建設項目的計劃已經完成,本財政年度的初步費用為8000萬盧比。"
此外,近年來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人口就業壓力在逐年上升,印度政府調整政策扶持如盧迪亞納(Ludhi ana)等地區的服裝加工業的發展,以緩解就業壓力。AEPC總秘書長K.K.Jalan解釋說:"在2005-2 006財政年度,AEPC在不同地區的培訓中心和盧迪亞納中心共計培訓了5,500 人,其中大約40%是來自農村的女工。接受培訓人員大多數人已進入公司和企業,而有些接受培訓的人員甚至接到了兩三份工作邀請。AEPC希望在布班尼斯瓦、蘇拉特和坎普爾城等城市建立四個新的培訓中心,計劃培訓1萬名優秀的縫紉工和管理人員。"
而早在1999年,印度政府就啟動了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扶持政策:即當地銀行為所有需要更新舊設備的紡織服裝企業提供低于普通商業貸款 7個點的專項貸款。這一政策對印度服裝業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在近5年內,印度服裝產業實現了飛速發展。
印度政府計劃未來兩年中在全國范圍內建立25個紡織服裝工業園,預計總投資為750億盧比(1美元約合 43.6盧比);每個紡織服裝工業園預計能夠吸引大約30億盧比的投資,建立這樣的紡織服裝工業園的成本估計在8 億~10億盧比。據了解,印度政府將為發展這些紡織服裝工業園基礎設施所需的4億盧比資金提供40%的補貼。
另據悉,為完成2010年的出口目標,印度紡織部出臺了一系列產業發展政策,以推動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其中一項包括10%的資金補貼項目和棉紗與紡織機器的低關稅政策。
而就政策扶持力度來看,印度政府的態度與中國的完全不同。我國對紡織服裝業的政策是以"優化和調整結構 "為主,而印度政府則是以 "扶持、促進以求得其發展"為主。
印度調整政策,加大力度扶持服裝產業發展,也將為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集體開拓印度市場帶來了巨大商機。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何燁女士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紡織服裝生產國,印度還擁有著13 億人口的強勁消費能力,加上國內寬松的國際貿易環境和迅速發展市場,巨大市場潛力,使其成為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集體開拓國際市場的首選。 " 選擇合適的落腳點拓展印度
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土地面積較大的發展國家。綜觀印度紡織服裝行業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紡織服裝企業眾多,但規模差別較大,多為中小型企業。印度眾多紡織服裝企業中,中小型企業約占60%,中型企業約占30%,而大型企業僅占10%左右,且均為外資企業,主要分布于班加羅爾、新德里、孟買等新工業園區。
根據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掌握的現有資料來看,目前印度紡織服裝產業的分布相對是比較均衡的,其分布特點也比較明顯。例如,印度針織服裝主要集中在蒂魯巴(Tirupur)、盧迪亞納(Ludhiana)、孟買( Mum bai)等地區;而梭織類服裝則主要集中在班加羅爾(Bangalore)、孟買(Mumbai)、德里(Delh i)、諾依達(Noida)、哥印拜陀(Coimbatore)、艾哈邁巴德(Ahmedabad)、印多爾(In dore)、加爾各答(Kolkata) 等地區。
印度已成為國際縫制機械行業市場的主要地區之一,選擇一個什么樣的城市或市場作為開拓印度市場落腳點,成為了眾多中國縫機企業跨國發展的關鍵。在此,筆者將對印度紡織服裝產業相對發達的城市進行簡單的介紹。
班加羅爾(Bangalore):始建于16世紀的班加羅爾位于印度南部,是印度第六大城市,人口52 0萬。班加羅爾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舊城以商業為主,新城以工業為主。班加羅爾不僅是印度重要的重工業中心,擁有機械、金屬加工等工業,還有傳統的地毯編織業、棉紡織、絲紡織和現代化的制革業,而且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和鐵路、航空樞紐地之一,在印度的工商業、金融、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班加羅爾所在的印度南部地區集中了大量的服裝生產加工的企業,周圍可以輻射大量的服裝產地。
班加羅爾這座繁榮的現代化城市已經成為印度科學技術、職業培訓的中心,有印度的"硅谷"、"花園城市" 之稱。班加羅爾也是印政府工業投資的重點地區之一,是印度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便捷的交通狀況、發達的電子工業、良好的人文文化環境,以及國際化的城市風格,使得班加羅爾近年的紡織服裝生產大幅加速。班加羅爾的紡織服裝企業主要是一些國際型大企業。此次"2008中國縫制設備展示會·印度" 選擇在印度班加羅爾舉辦,也是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各項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