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商業機密侵權案件的屢屢發生,使得競爭企業關于知識產權領域的較量悄無聲息地拉開了帷幕。有關專家認為,由于相關法律的滯后性,企業一方面要加大商業秘密的自我保護,另一方面還必須繼續進行創新,才能擺脫目前的尷尬局面。
IT企業頻現商業機密案
近日,賽門鐵克在美國對微軟提起訴訟,稱后者存在商業犯罪行為,包括盜用商業機密、在Vista系統中秘密使用代碼從而違反合同等。這是微軟和賽門鐵克首次對簿公堂。該案件主要涉及微軟與Veritas于1996年簽訂的一份合同,而后者于2005年7月被賽門鐵克以10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賽門鐵克稱,微軟有意盜用賽門鐵克極具價值的數據存儲技術,并向美國政府申請了專利,還試圖以拓展合作關系來勸服賽門鐵克原諒微軟的誤導行為,并最終在其下一代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中使用了這種技術。
而去年國內最轟動的商業機密案,無疑是富士康訴比亞迪案。2007年6月,富士康對比亞迪提起訴訟,稱比亞迪在知情的情況下,蓄意促使富士康的若干前雇員違反各自雇用合約中須向原告承擔的義務,并向比亞迪披露機密業務資料以供其使用,富士康因此向比亞迪索賠51億元。此案一度吸引了最高檢、公安部、國臺辦、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及媒體的廣泛關注,最后由最高人民法院直接委托進行了司法鑒定聽證會。
在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領域,技術已成為企業的生命線,近年來有關商業秘密的案件正在逐年增多。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僅公安系統統計的商業秘密案件就超過了100件。
秘密侵權成企業之痛
在日前由中國社科院知識產權中心與深圳大學法學院聯合主辦的 “實施商業秘密戰略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李明德表示,商業秘密是《反不正當競爭法》所保護的重要知識產權之一,是企業花費了大量時間、人力、物力、精力而凝聚成的企業知識和智慧的結晶,關乎企業生死存亡;在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商業秘密侵權已成為當前社會所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
據公安部的統計,我國商業秘密刑事案件中60%與人才跳槽有關,這也使得很多高科技企業在重點領域的重點人才上費盡了腦筋。深圳華為公司副總裁宋柳平認為,在IT行業和電子技術領域,投資十幾個億、二十幾個億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一張光盤,因為產品研發過程當中必須要保證一個交流,研發人員之間必須要進行交流,所以企業管理起來十分困難。
機密立法提上日程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資深法官于春輝表示,商業秘密案件證據是當前的難點。富士康集團下屬兩個分公司訴比亞迪侵犯其商業秘密,但侵權的證據難以拿到,富士康只是通過一些傳真、復印的方法間接拿到這些證據,但這些證據在法庭上不能作為證據使用。如果要企業自己去搜集證據,從國內現狀來看根本無法獲得,而此次只是由于法院通過證據保全才拿到了證據。
李明德認為,在我國現行的法律上,對商業機密案件的界定、證據的獲得以及損失的計算都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像富士康訴比亞迪估計最終判罰連500萬元都到不了,因此將來制定相應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就非常必要。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主任徐家力則建議,目前中國很多企業沒有創新,所以“拿來主義”成風,使得我國的商業秘密侵權現象嚴重,這就要求企業在遇到侵權拿起法律武器的同時,也要學會自我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