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限塑令”,不僅意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更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全體國人的公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這項政策的執行力和影響力能持續多久,現在還不好多加評論,但各大超市賣場塑料袋一天的使用量,迅速劇減3/4,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記得年初,中國政府宣布將從今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禁止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的消息時,曾引起全球媒體的關注,高度評價者有之,好奇者亦有之。有報道稱這一行動非常“大膽”,很多發達國家都無法做到的事,中國卻走在了世界前列。加拿大多倫多市長苗大為還說了這樣一段話,“中國式”的禁令不會發生在多倫多,因為“我們還沒有能力那樣做。但有趣的是,中國在環境保護上居然走到了我們的前面。”
毋庸置疑,塑料袋以其方便、清潔和牢固,作為購物工具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由于價格低廉,免費贈送,出現了普遍濫用的現象。最直觀的,我們在菜場買菜,一把青菜一個塑料袋,甚至幾根蔥一塊姜都會給一個。按一個蔬菜攤位一天送出100只塑料袋來計算,200個攤位的一個中型菜場一天之內就可送出20000只以上,一個月60萬只,一年則可能高達730萬只,而全國有多少萬個菜場都在這么做啊。我們知道,塑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要200年才能腐爛,并且嚴重污染土壤。而可降解的塑料研制到現在,還遠遠不具備推廣價值。如果采用焚燒的辦法,則會產生大量嚴重侵害人體健康的二惡英等有毒氣體。據了解,目前1000噸城市垃圾中,就有6噸塑料垃圾。這樣下去,地球總有一天會被塑料袋所覆蓋。從這個意義上講,“限塑令”就是對“白色污染”的一種宣戰!
如果追溯到源頭,塑料袋普遍濫用的背后更是一種對石油資源的浪費。按照中國消費者每年使用30億個塑料袋來計算,大致要用1300萬噸石油。“限塑令”出臺的另一個背景應該和國際石油價格高企不下有關。從2006年3月起,石油價格從每桶60美元開始走高,只用了兩年時間就翻了一番。到今年5月22日,已經飆升至每桶135美元。根據國際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大通的預測,國際石油價格將長期走高,不排除年內突破150美元,2010年達到200美元的可能。盡管我國是世界產油大國,石油產量已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五,但石油消費量的增長遠遠大于產量的增加。隨著我國國內對原油進口的需求量持續上升,高油價也直接導致支付原油采購成本的上升。而這高昂的成本,最終還須由國內以石油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關各行各業來承擔,從而降低行業利潤,加劇通貨膨脹壓力。再說的遠一點,地球上的石油資源到底還能開采多久,能供人類使用多少年呢?任何一種資源都會有耗費殆盡的時候,因而節約使用能源絕對不應該是一句空話。
最近幾天,“限塑令”正在成為人們廣泛議論的話題,有人認為自正式實施以來,效果出人意料的好,“限塑令”正在化為很多人的自覺行動,說明國人的環保意識大大覺醒;也有人認為,或許沒有想像中那么美妙,不要變成另一場秀,再重演一次性筷子的故事。筆者以為,“限塑令”并不是“禁塑令”,在沒有其他可替代的購物工具出現以前,塑料袋還會在相當長的時期中,繼續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通過“限塑令”,像以前那樣普遍濫用的情況一定會大大得到改觀。
一只不起眼的塑料袋,牽扯到的話題卻盡是環境保護、能源消耗、資源利用這樣沉重而又宏大的話題。事實上,從紙袋、布袋到塑料袋,每種購物工具的變化都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的演化,但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是要以消費資源為代價的,當我們消費不起的時候,改變這種方式就成了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