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于三角債等問題,福建晉江鞋企紛紛謀求上市以籌集資金
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宏觀調控造成銀根緊縮、用工成本上漲、招工難……“前店后廠”的晉江鞋企已經對自己眼下的困難如數家珍。與前十年埋頭做訂單的情況不同,利潤的一再削薄讓他們的生存環境日益險惡。在相當一部分企業因資金問題而變相破產之時,一批規模企業正謀求通過上市來籌集急需的資金。
企業倒閉一半 鞋都陷入迷惘
在縱橫交錯的3~5層樓的制鞋工廠里,工人們在生產線上忙碌著,樓下并不寬敞的馬路上,本地牌照的寶馬奔馳、外地的集裝箱貨車川流不息。這是中國鞋都——晉江陳埭鎮每天都要重復的場景。
“幾乎每周都有工廠倒閉,不是接不到訂單,是不敢再接訂單了。”日前,在晉江陳埭鎮,記者了解到,在春節前后,有30年制鞋歷史的晉江鞋企發生了第一輪倒閉潮,先后有上百家工廠關門停產,據行業人士分析,這種情況仍將繼續,中小企業將被逐步淘汰。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是361°、德爾惠、金萊克等央視上榜企業的“故鄉”,這個僅有38.8平方公里的面積上,曾容納了3000多家鞋企和配套企業,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當地人曾把生產鞋繼而出口到國外作為致富的一大渠道,而眼下,他們不得不考慮新的出路。
“包裝費上漲了30%至50%,鞋底漲了30%,技術工人工資提高了30%。”一邊是人民幣升值和不斷上揚的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資,另一方面是銀行的銀根緊縮和民間借貸利息的提高,企業的資金鏈出現空前的窘況。
“三角債也能害死人,欠的錢太多,外面的賬也要不回來,許多企業就這么倒了。”有著兩幢五層樓高廠房的施先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從事鞋業生意,據他介紹,大多以家庭式作坊開始的陳埭企業之間一直有著三角債的關系,企業之間彼此拖欠貨款。“高利貸是普遍的融資方式,一般都是幾百萬起互相拆借,在高額利息的壓迫下,許多企業往往以資產抵債。”據了解,現在在陳埭鎮的鞋企只及巔峰時期的一半左右,部分品牌企業開始外遷,更大部分是資金出現問題的企業變相破產。
不過在采訪中,記者注意到”愛拼“的陳埭人并不愿意輕言放棄從小就很熟悉的鞋業,雖然只有不到10%的企業真正有盈利,但他們表示如果有可能,還會繼續經營 。“要照顧工人的生存問題以及其他的一切開銷,不干是不可能的。”
有資料顯示,90%的晉江鞋企融資出現困難、80%依賴出口的企業進退維谷。根據晉江市官方統計資料,2008年一季度,全市712家制鞋企業納稅人中,有309家國稅入庫同比下滑或零入庫,同比減收3277萬元,下降了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