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企業苦苦支撐
記者見到40多歲的姚玉平時,他正在電話里跟要錢的供應商打招呼:“家里面貨都放不下了,外面的應收款又收不回來!等到8月份吧!”。他苦笑著對記者說:“如果你下個月再來,很多中小企業可能都關門了!我們幾個朋友聊一聊,可能到這個月底就得部分停產!”
用姚玉平自己的話說,他家從老祖宗開始就在盛澤做紡織,他小時候就看到老奶奶用手搖織機織布,后來,他在盛澤鎮北擁有了一家自己的織造工廠,每年產值有三四千萬元,在他所在的小村里,有好幾十家這樣的小型紡織企業。
“100%的流動資金,甚至還有一些企業連部分固定資產都是靠銀行,紡織業收益逐年降低,銀行利息和稅收兩部分幾乎占了一半的毛利!”姚玉平說,他的工廠正面臨銷量下降、成本上升的兩難境地,“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同期的銷售相比,只能賣出去兩到三成,積壓了大批庫存。”
紹興美琦提花紡織廠的老板余美琦,也不愿意放棄自己辛苦經營了近十年的生意,她已經擁有32臺紡織機器,30多名工人,每月產能為五六萬米,“只能盡量壓縮產能,開一部分機器,養一部分工人,有時候虧本也要做。”但她同樣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
“我們本來是想,現在虧一點,讓工廠維持著,以后行情好了還能找到工人來做,如果停下來,以后就找不到人了!”余美琦說,接下訂單,先期投入需要自己承擔,布織好了以后兩個月才能收回貨款,如果有一點問題還將被退回,壓力越來越大。
“目前,大多織造企業的毛利不超過10%,算上現金成本,凈利只有5%不到。”汪勇介紹,最嚴重的還有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上半年我們測算過,做信用證三個月后付款,而在這3個月生產過程中,人民幣升值幅度就達到了2%,這就意味著,我們的財務成本平均增加2%左右!”汪勇說。
吳江市紡織協會秘書長蔡艷華說,現在大多數企業都在苦苦支撐。“長單是大企業的命脈,現在好企業也是不敢接長單,在電價、染化料價格猛漲,以及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接長單子就意味著虧本!而短單子利潤也很薄!企業壓力很大!” 她說。
在盛澤和紹興,最終做成品的紡織企業很少,大多是化纖類的織造企業,這些企業利潤點比較單一。如此計算,在剩下的利潤中,還要消化環保成本、工資增長、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因素。這里還沒算上廠房和機器折舊的成本。
浙江省工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浙江省有2/3的紡織企業平均利潤只有0.02%。原材料繼續上漲,漲幅在10%左右,產品價格上漲僅2%,利潤空間已被壓縮到了極限。
轉型的無奈與機會
在姚玉平看來,那些賣掉的企業實際上就是倒閉了,不過,他也認為“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行業”,雖然現在苦苦支撐,他仍然愿意相信,只要熬過這一階段,將來會迎來轉機。
汪勇也說,本來盛澤企業很多會參加這樣那樣的交易會,但是當利潤薄了,就需要節約開支,能不去就不去了,這樣又形成了惡性循環。他說,企業持續地沒有合理的利潤,不要說研發高新產品,就連有點技術含量的新品都很難開發。“一旦有很少一部分新品好銷,大家就一窩蜂地跟上去,到后來,大家都沒錢賺。”
汪勇希望本地商會和有關部門設立獎勵性的基金來支持中小企業搞研發。更多的企業主則感嘆稅收問題,認為在行業利潤逐年遞減的情況下,對于紡織行業的稅收應該減少,給企業留下生存的空間,至少給產業升級留下緩沖的時間。
浙江省印染行業協會理事長胡克勤說,目前他們正在籌劃對不同產品實施“保護價”,建立“最低價格”表,供全省印染企業參考,以便使其定價做到心中有數,共渡難關。
也有一些苦苦支撐的企業已經開始了轉型之路,在盛澤鎮勝天經濟開發區,中天噴織生產部的負責人俞先生告訴記者,公司已經開始部分淘汰那些不盈利的低端生產線了。
不少規模紡企在轉型中顯現出了優勢。同在盛澤的江蘇新民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去年剛剛上市的紡織企業,目前共有1459名員工,其中科研開發人員達到了136人,比例在9%左右。該公司去年開發的新品達到72種,其中有20多種新產品入圍“2008/2009中國流行面料”。 堅持科技創新成了企業突破困局的基礎之一。
盛澤當地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盛澤生產規模最大的50家絲綢化纖織造企業中,絕大多數都像新民紡織這樣在科技創新上花了大力氣,走上了差異化競爭的渠道,產品差別化率超過80%。這些企業生產的紡織品大多屬于附加值較高的中高端產品。與常規面料相比,這些產品的附加值在10倍以上。
一些以往專做外銷的工廠,也開始紛紛把目光盯在國內市場。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周如生說,中國紡織產業已經發展相對成熟,內銷已逐漸成為紡織產業發展的增長引擎,國內市場將是紡織工業發展的主要依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