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的IT培訓機構很多,如何區分不同機構的教學質量、經濟實力及就業承諾履行能力呢?銀行界人士認為,各培訓機構之間就業承諾的最大不同就是擔保主體的不同,將第三方銀行作為擔保主體的“銀行就業保”,正在引發培訓界行業標準的變革。
業內人士坦言,對于招生時承諾的就業服務,目前江城多數培訓機構都采用“自保”形式進行保證,即培訓機構向學員自行承諾并簽訂自行訂立的就業服務協議。其帶來的弊端是,作為弱勢群體的學員,根本無法從協議中辨明真假,并有可能遭遇培訓機構無法兌現承諾的風險。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商家為了迎合學員的風險意識,大打“免費就業”牌,希望降低學員的防備心理,但這種“自保”行為畢竟缺乏有效約束,擔保效果有限。
而“思遠+1”的“銀行就業保”,是目前惟一由第三方機構銀行作為擔保方的培訓項目。“思遠+1”軟件園實訓基地負責人杜裕宏指出,“銀行就業保”將過去培訓機構的“自保”模式完全打破,這將對培訓機構的就業服務質量形成有效監督,也增強學員對培訓機構就業服務的信心,達到雙贏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其將促成培訓行業針對就業服務承諾宣傳的自律行為。
作為第三方的銀行保證,“銀行就業保”正受到學員及家長的熱捧,并日漸成為就業服務承諾的新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