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行業在我國正處在一個興旺發達的新階段。自2000年以來,針織工業扭轉了連續九年的全行業虧損。生產、銷售、利潤同步增長,虧損面和虧損額都有所下降。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全國規模以上針織企業總產值從1992年的309.5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617.2億元,10年中增長1.16倍。產品銷售收入從1992年的258.9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614.8億元,增長1.37倍,人均增速高于全國紡織行業平均水平。2001年全行業實現利潤18.59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億元,2002年全行業實現利潤18.8億元,盈利企業主要集中在針織發達地區,而其它地區針織企業的虧損面和虧損額仍占較大比例。
目前,我國針織行業已經形成了以南強北弱、東強西弱為大氣候的地區性規模經濟。2002年針織總產值大體是浙江21.7%、廣東21.22%、江蘇18.9%、山東11.9%、上海11.38%、福建11.46%、其它地區4.4%的局面。漆總說:“銅牛集團10噸的日產量在北方已是‘巨無霸’級別,但是東莞有些廠家日產量已達到150Cye.com.cn噸之多。除了數量差別外,上規模的速度也是南北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南方的廠家一般引進國際水平的設備,福建某廠三年來日產量從10噸到20噸再到50噸,基本上每年翻一番,但山西臨漪最好的廠家仍然是50~60年代的設備,日產量只夠南方廠家的零頭。”
我國的針織企業將向著專業化和規模化的趨勢發展。中國針織企業大多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想在加入世貿的沖擊下求發展,必須要降低成本,加大規模。目前,三槍已投資3億元興建工業城,銅牛也在張家灣基地投資1.1億元,爭取日產量能達到25~30噸。
隨著我國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針織產品實現了從單一的棉制品到多纖維多功能,從單調的內衣到多種休閑化外衣的發展。特色產品已經成為商家的名片,比如“三槍”的“三重保暖”,“AB”的棉加萊卡,“婷美”的修體整形,“小護士”的防護保健。面料是針織產品開拓市場、引發商機的法寶。漆總在此提到了服裝行業有名的“保暖內衣大戰”,“三重保暖”面料最初由三槍集團研究開發,1996年上市以后迅速有廠家跟進,1999年開始了Cye.com.cn三重保暖內衣的市場大戰,至2000年底,已有300多家廠商生產保暖內衣,但受到消費市場和測試機構的雙重限制,保暖內衣市場已趨飽和。2001年出現以輕、薄、軟為特點的“暖卡”面料,2002年年底,“暖卡”已經取代三重保暖成為新的熱點。未來的針織面料更為追求舒適、健康、安全、抗紫外、防輻射等功能,具有保濕作用的大豆蛋白纖維和具有環保性的竹纖維開始成為針織面料中的新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