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羅蘭·貝格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幾乎所有汽車企業都已推出或計劃在未來5年內推出低價車型。
按照國際慣例,低價車一般指銷售價格在1萬美元之內的汽車。經過分析,羅蘭·貝格公司認為,全球存在歐美、日韓、中國和印度4種低成本汽車商業模式。歐美模式,或者說傳統制造商模式,通過傳統方式削減成本,例如規模生產和嚴格按成本設計等;日韓模式的代表是豐田公司,主要通過全球網絡的工藝革新降低成本;中國模式借助中國的總體成本優勢降低成本;而印度模式通過合作競爭方式降低成本。
德國戴姆勒汽車、豐田汽車、印度塔塔集團,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汽車巨頭企業在小型車之路上加速前進,同時也收獲了千差萬別的階段性結果。
瑞士名表Swatch的創始人哈耶克在設計Smart之前,有一個夢想:想要打造有“一輛車,兩個座位,一箱啤酒”的微型車。Smart雖可愛,卻因長年給戴姆勒汽車集團帶來巨額赤字而被稱為“問題孩子”。
誕生10年后,Smart終于得到了“新寶貝”的昵稱。僅在7月,Smart的銷售量就增加了66%。
“Smar甚至在擁擠的街道上可以橫著泊車。電動Smart行駛大約100公里后,就得充電。車上還有很多部件是塑料的,但Smart一萬歐元的身價依然不菲。”德國消費者這樣評價Smart。
給Smart帶來真正轉機的還是高漲的油價。使用柴油的Smart行駛100公里只耗油3升,而電動Smart號稱花費不到2歐元就可行駛100公里。
戴姆勒總裁蔡澈表現得信心百倍,他說,“Smart的時代已經到來,而且會持續良久”。Smart已經打入美國市場,并且還將進入中國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