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由于在進入2008年后,主板的生產成本比以前增加了不少。首先是原材料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銅的上漲對PCB、線材有影響;鋁的上漲對散熱器有影響;錫的上漲對生產加工有影響;其他金屬和塑膠的上漲對所有接插件有影響;石油的上漲,對加工制造及運輸費用有影響;紙漿價格的上漲也同樣帶來了包裝盒和說明書價格的上漲。此外,新勞動法的實施,對整個產業鏈的勞動力成本都有上升。
按理說這個時候主板廠商為了保持自己的利潤,應該漲價才是,但廠商們為何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始大打價格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內二線主板北京次級代理商告訴記者:“華碩、微星這些大品牌把價格壓得那么低,真是不讓我們活了。”這讓我們不得不去深思,作為“大哥”們的華碩、微星等一線大廠連通路商小弟們的飯碗都要去搶嗎?
高、低端界限模糊
以華碩、微星、技嘉為首的我國臺灣一線大廠向來給人的印象都是走高質高價路線,和我們通常所說的二線主板廠商和通路商在定位上沒有過多沖突。長久以來,雖然競爭一直存在,但從總體看,大家都是以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態生存著——二線廠商和通路商推出的主板一般很難將價格定在千元以上,而那些一線廠商的主板價格主要也在599元以上。然而進入2008年來,這種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從一線廠商搶奪二線廠商和通路商的地盤開始,后者也在爭奪一線廠商的陣地。很明顯的例子就是當Intel的X48芯片組發布以后,昂達、盈通等通路商推出的X48主板的定價高達1500元以上。七彩虹和映泰也沒閑著,前者推出了專為DIY發燒友準備的iGame系列顯卡,后者推出了專為超頻玩家設計的T-Power系列主板。其共同的特點就是“高質高價”。就這樣,各主板廠商處于一種“搶與被搶”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