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印度。1984年出任印度總理的拉·甘地因為重視計算機軟件業的發展,被譽為“計算機總理”。他在任期間,指導制訂了一系列針對軟件業的優惠政策,并建立班加羅軟件園。從此,重力扶持民族軟件業成了印度的傳統并一直延續到今天。全球人都知道,印度是IT技術人才的倉庫,印度的教育系統每年向IT業輸送超過7萬名專業人才。不僅如此,印度本國的最高技術機構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在美國硅谷,有4%的公司是印度公司。另外,IT業風險投資公司里有24%由印度人創辦。根據麥肯錫公司的預測,2008年印度軟件產值將達到850億美元,其中出口創匯達500億美元。曾經并不起眼的印度成了IT業霸主美國的最有潛力的競爭對手。
在分析比較中,我們不得不反思中國軟件業的出路。當然,由于中、印兩國軟件業的發展歷史、市場狀況不盡相同,中國軟件業并不能單純模仿印度模式。那么,中國軟件業究竟路在何方?鄧輝舫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嚴厲打擊盜版,遏制盜版勢力的發展勢頭。鄧輝舫說,既然有知識產權法的存在,大家就要遵守這個“游戲規則”來辦事,這樣才能保護企業的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其次,充分利用反壟斷法打擊壟斷行為,打破正版軟件的高價局面。只有讓消費者真正承擔得起正版的費用,才能談得上支持正版。
第三,人才建設。人才是IT業最核心的東西,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尤其要重視高端人才的培養,以形成5%金領,35%銀領和白領,60%藍領(程序員)的人才結構。鄧輝舫說,目前,國家已在35所985大學建設示范性軟件學院,宗旨就是培養高層次、實用型、國際化的軟件人才,這是一種很可貴的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