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23家產險公司自律立盟明確了車險規范經營的自律要求,嚴禁通過“貼費”開展惡性競爭,同時盡快實施“見費出單”。上海15家中資財產保險公司和5家外資財產保險公司于重修《上海市財產保險公司機動車保險自律公約》,海南寧波等多省市推行投保車險“見費出單” 制度……在從眾車險資金鏈吃緊導致車險中介信用危機后,上海乃至全國爆發了整治車險市場的浪潮。
機動車輛保險一直是國內財產險的“龍頭老大”,在無錫等經濟發達地區,車險幾乎占據了各產險公司業務的“半壁江山”,車險市場成為各險商血拼的一個主戰場。“殺價之聲此起彼伏的車險市場在產險公司自律立盟后,可望風平浪靜了。”一產險公司無錫分公司車險部負責人表示。
資料顯示,2007年全國保險兼業代理機構(中介的一種),共有107.58億元手續費收入“進賬”,同比增長47.86%。其中車商類19.45億元,占18.08%。手續費的收入支撐企業開支和發展——汽車和保險業內人士初期對保險兼業代理機構的盈利模式抱有質疑,但近幾年私家車保有量急劇增長帶動了汽車保險中介業務的火爆,也帶來了車險惡性競爭的苦果。
近三年崛起的多家知名車險中介機構依靠風投或私募的參股開拓市場,短時間內吸收數萬名會員,并與道路救援、維修美容等企業達成合作關系提供會員服務。整頓之前,車險自律公約流于表面文章,只要車險中介/代理機構能夠保證較大的業務流量,保險公司并不擔心會收不到錢。而這一切皆是虛假繁榮,車盟(中國)網絡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除了增加會員帶來保費量之外,我們還必須應對人員成本和不可測的利潤空間,因為保險產品的定價權依然非市場化。如果目前有車險中介說他們做車險賺錢了,那是很虛偽的;即使說打平了,也需要很大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