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席卷全球、來勢兇猛的金融風暴,裹挾著國內企業已存在的成本攀升、利潤下滑等“寒意”,提前將中國制造業推入“寒冬”。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中國三大世界級制造基地無一幸免,制造業的冬天已然來臨。
從中央“6.13”會議到7月份高層東部調研,再到近期的各項政策密集出臺,中國的“過冬計劃”正逐步展開,以聯想、華為、海爾為代表的國內制造業領袖也已經或者正在進行“過冬動員”,準備過冬成為當前國家、企業的頭等大事。
那么,制造業如何才能安然渡過這次不期而至的“寒冬”?
筆者認為,“過冬”并不完全意味著要過苦日子,“過冬”或許也是制造業休養生息,蓄勢待發的一次難得的機遇。
筆者根據對制造企業多年的研究,結合國內制造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過冬”的具體建議:
建議一:“儲備糧食”——確保現金流不斷裂
確保公司現金的流動性,這是企業在過冬必須時時刻刻關注的“保命”指標。冬天最怕的是“斷糧”,而當前的制造企業中多數沒有“余食”,而金融機構在目前經濟Cye.com.cn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也不會輕易“借糧”。所以,制造企業的現金流一旦斷裂,不但可能求助無門,而且可能會遭遇“墻倒眾人推”的危險境地。增加現金流入,減少現金流出,確保充足的現金應成為所有制造企業的管理重點,對于缺乏融資渠道和財政支持的民營制造企業更是如此。
確保現金流的途徑有二:一是開源,二是節流。
“開源”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借助于融資渠道,不過這種方式成本較大;二是出售部分資產,以獲得現金流入,這對那些現金流出現問題的制造企業不失為獲取現金的最直接的方式。上次華為過冬時,將安圣電氣賣給愛默生,獲得60億元的資金,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雖然可能會在資產價值上受到一定損失,但是從長遠來看,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節流”則是指減少現金流出。防止現金流斷裂的更為普遍的做法,就是減少支出。在制造類企業的經營性支出中,管理費用、營銷費用的減少首當其沖。其次,就是裁員或者減薪,不過考慮到中國的具體情況,國內制造企業應當將裁員和減薪作為最后的手段,審慎使用,防止給企業穩定造成不必要的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