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只做出口到內外貿融合
2003年3月,國家商務部掛牌成立;去年10月,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誕生。政府新部門的組建,表明我國內外貿分家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然而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內外貿融合并不容易。
今年華交會舉辦期間,記者采訪了上海飛馬進出口公司辦公室主任茅霞華。這是一家單一從事外貿進出口的國有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出口受阻。為求生存,該公司決定從今年起實行內外貿并舉方針,并已著手開展物色代理商、商業布點等工作。茅霞華坦言這么做雖很重要,但難度很大,因為常年做外貿出口,對內銷真的沒有方向,其行規、潛規則根本搞不清楚。據悉,目前很多外貿公司最擔心的是國內市場不規范,如假冒品牌、以次充好、拖欠款、三角債等等。此外國內信用體系建設沒有跟上,外貿公司很難了解內貿代理商的真實情況,因此經營風險很大。
在國外,當然也有專做外貿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但就多數企業而言,內外貿融合是主流。可見,內外貿并舉是能夠為絕大多數企業接受的,我國企業當然不應例外。但問題在于,如果因為遭遇金融危機而被迫臨時“出口轉內銷”,危機一過又故態復萌,企業的出口發展戰略還是有缺陷的。也就是說,內外貿融合應成為多數企業的自覺行為和戰略選擇,而絕不能成為一種臨時應急措施。
內外貿融合是貿易發展的客觀規律,人為分割既不科學,同時也阻礙了內貿和外貿的發展。以聯華連鎖超市、國美和蘇寧家電連鎖店等為例,這些企業在上海乃至全國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可惜的是其基本上沒有走出國門。而對我國外貿出口來說,國際銷售網絡建設至今是個老大難問題,但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宜家等Cye.com.cn跨國連鎖巨頭卻在我國攻城略地。對此,如果內外貿結合,取長補短并與所在國同行聯手,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將促使我國外貿發展發生根本性變化。
如果說,外貿出口順風順水高速增長之時,這些對我國外貿發展帶有根本和長遠性的問題難以引起人們重視,那么在金融危機寒風勁吹時,人們的頭腦會相對冷靜和清醒一些,要求我們的外貿企業既要應對當前危機,更重要的是把眼光放遠,加快外貿出口戰略轉變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