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農業信息內容采集亟待加強。打開網站,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針對性強、真正有用的信息少。奇臺縣是全國的優質大麥之鄉,當地市場一直受到國際大市場的制約,春上農民想上網了解世界啤酒大麥的種植情況,想知道專家對市場的分析,但讓人很失望,找遍網站也沒有。大麥收獲后,想了解市場價格行情和走勢,但仍然沒有,有的是早已過時的價格信息,對農民毫無用處。奇臺縣過去種亞麻,農民想了解國內國際市場在這方面的行情,同樣很難找到。還有的網站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對農民有誤導作用。同時大量過時的信息也充斥著網絡,有的信息完全是“馬后炮”,起不到引導和參考作用。信息更新慢、實用性差、準確率低、內容空洞混亂等,是涉農網站的通病。同時,一些地方政府發布的信息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政府官員下鄉給農民講信息,常常也是主觀臆斷,引導錯了造成損失,也沒人承擔責任。而更主要的是,農業信息的Cye.com.cn采集一直處于盲目隨意狀態,沒有專門的農業信息采集人員,有的單位想搞就搞,不搞也沒人管,搞對搞錯也沒人過問,沒人把關,更沒有哪個單位組織有關專家針對當前的生產和產品銷售問題,去進行專門論證。來自主流渠道的信息弱了,一些誤導的信息會乘機流行,并對農民造成損失。每年奇臺縣的啤酒大麥剛一上市,就會有全國數十家商家進行搶購,一些商家為了自身利益常常制造虛假信息誤導農民。前幾年大麥剛一下來噸價不到千元,但過不多久便會上升到1400元以上,價格漲了,但農民手中的產品也基本出售完了。農民的好產品面對好市場,往往賣不出好價錢,甚至有時還不掙錢,好處大多都讓商家或二道販子得了。還有其他不少產品的銷售也同樣存在這類問題。主流信息服務的缺位時間長了,農民對政府的信息服務和流行的信息的準確性產生懷疑,不少地方的農民生產和產品銷售仍然是“信息基本不用,生產基本跟風,銷售基本憑蒙,致富基本靠碰!
五是農業信息服務發展亟待“造血”。政府對農業信息服務進行“輸血”是必要的,但要促其發展,全靠政府又是很不夠的,靠農民買單也極其有限,要增強自身運行活力,有待于建立必要的自我發展機制,要采取多種方式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不少地方在創新信息服務載體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的地方由村民投資建立村信息服務站,農民在上網時交納一定費用,政府再給部分補貼,讓投資者在保證服務站能夠正常運行的同時,還能有所贏利;有的地方在農村建立集信息服務、農資銷售和農副產品收購于一體的“農家服務站”,使信息服務取得綜合效益。近年來,奇臺縣引進了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這些企業大多從春種到田間管理、到產品收獲,提供市場行情、良種、技術、貸款和產品交售等一條龍服務,農企之間建立起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農民從中獲得的信息服務完全是免費的,企業也從服務中獲得利益。兩年來,奇臺縣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形成了40多個農民Cye.com.cn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涉及數千個農戶。農民對信息化服務的需求,通過合作社集中體現出來,合作社以組織的整體優勢,為信息服務買單,使農民獲得更快、更準、更多的服務。同時,農村經紀人、種植大戶等在農村經濟活動中也處于重要地位,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往往最為迫切,同樣是農村連結外世界的重要力量,在信息服務上發揮著帶動和示范作用。有專家預測,“農”字號龍頭企業、種植和養殖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業經紀人等,將在農村信息化服務中成為最活躍的群體,隨著他們在農業組織化進程中作用的日益凸顯,農村信息化服務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將成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