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陳春先訪問美國,有機會訪問了波士頓附近的“128號公路”及加利福尼亞的“硅谷”。這次訪問讓他眼界大開。1980年10月,中科院物理所一室主任陳春先、物理所工程師紀世瀛等成立了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掛在了北京市科協底下。
從此,中關村出現了一支“科技游擊隊”,他們白天正常在科研單位上班,一到傍晚就活躍起來,依靠科技咨詢酌情收取服務費用。有盈余后,除了津貼,他們甚至開始給自己發放獎金,每人有15元,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刺激了很多人。這樣的離經叛道在中科院掀起了軒然大波。中科院物理所工程師紀世瀛形容,他們“成為中關村一支威脅著舊體制的幽靈”。一種較為普遍的輿論指責陳春先們“不務正業”“擾亂科研秩序”“腐蝕科技干部”。
而最嚴重的指控則是質疑服務部的賬目。“查經濟問題,5塊錢、7塊錢,查了個底朝天!蔽羧盏谋本┦锌茀f技術咨詢部副部長趙綺秋說,服務部在巨大的壓力下人心渙散,領過津貼的服務部專家紛紛前來退錢,以示清白,有的不容分說放下錢就走,有的問:“這種非法所得,算不算貪污,會不會治罪?”趙綺秋找過不少領導匯報,還向北京市委反映情況,請求支持科技體制改革。但是北京市科協當時是一個群眾團體,而中科院則屬于中央級單位,按紀世瀛的說法,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1982年12月17日,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潘善棠在北京市科技界在新僑飯店舉辦的迎春聯誼會上,再次聽到人們議論陳春先。恰好陳春先當時也到會了,潘善棠便約定對其進一步采訪。潘善棠說,“采訪自始至終都是十分秘密的。”稿子寫出來后,他建議先在新華社內參刊出,供中央領導參考,這可以避免與中科院物理所領導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潘善棠題為《研究員陳春先搞“新技術擴散”試驗初見成效》的內參于1983年1月6日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第52期刊出,1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啟立就作了批示:“陳春先同志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條新路子,一方面較快地把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另一方面多了Cye.com.cn一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做貢獻。一些確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可以先富起來,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當然還要研究必要的管理辦法及制定政策。此事科協要大力支持。如何定,請耀邦酌定.。”隨后,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胡耀邦批示:“可請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方針政策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