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內的新聞單位紛紛跟進。紀世瀛形容像被包圍的部隊看見了援軍:“天大的喜訊來自中南海!”一批批深宅大院里的科技人員隨之“下海”創業,中關村很快出現了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為代表的科技企業群體,“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初步形成。
1987年,中關村面臨著又一輪風暴。1986年上半年,全國清理整頓公司,由于政策界限不清,北京新興起來的民辦科技企業驟然銳減。據紀世瀛介紹,當時有人向中央告狀,稱“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為“騙子一條街”。
1987年8月5日,美聯社報道了這條街,稱它是“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硅谷’”,認為這條街現在的情況“十分類似美國硅谷的初創階段”。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夏俊生因而受命,采寫一篇反映“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成就的報道。任務圓滿完成后,但此時夏俊生對中關村產生了強烈的研究興趣和Cye.com.cn寫作沖動,他一口氣寫了5篇調查報告。1987年11月30日起,由夏俊生撰寫的調查報告開始在《國內動態清樣》第3131期刊出,共刊發了4篇,每天兩篇,連續刊載。
這組重磅級的調查報告立即引起了中南海的關注。1987年12月22日下午,當時的海淀區委書記張福森讓工作人員找到夏俊生,夏俊生這才知道,中央領導閱讀仔細,并在不少句子下面畫了道道,寫了旁批。
1987年12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國家科委、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北京市科委及海淀區政府等7部門20多人組成了中央聯合調查組,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科技企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而研讀夏俊生的報道成為調查組成員初始工作之一。中關村不久便被批準為國家級高新區。
“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了適當的事情;關鍵的時間,關鍵的地點,做了關鍵的事情。”曾擔任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會長的紀世瀛,這樣評價這兩份內參對于中關村的意義。他認為,如果沒有第一份內參,當初的服務部就會被扼殺在搖籃里,中關村的“革命”,保守估計,也要被推遲5年;而第二份內參,則堅定了中央支持中關村的決心。夏俊生則總結,自從“內參”刊發后,是否走中關村道路就再也沒人爭議了。(據《中國新聞周刊》羅雪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