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幼兒園學位缺17萬 幼教市場化削弱公益性

2007年4月18日,北京,望京新城幼兒園門口家長們排起長隊,為孩子入園報名。一幼兒搬著馬扎站在隊伍邊。資料圖片
范佩芬,崇文第三幼兒園的園長,對她來說,忍受焦慮和委屈,幾乎成了她的工作常態。
如今,她害怕接電話,有太多領導、親戚和熟人找她,軟磨硬泡:讓我的孩子入園吧。她每次總要解釋得口干舌燥,卻很難落下一句好。
太多的人覺得她“不夠意思”,甚至還有個家長在電話里罵她,“說些不三不四的話”。
“我只能說對不起。”范佩芬說,對方聽了也感覺不好意思,回她道,“你別給我說對不起,這只能是政府動腦筋解決的問題。”
在北京,這個問題已經家喻戶曉,那就是入園難。
如果你沒有足夠硬的關系,也沒有足夠多的錢,那么提前一年物色一家幼兒園,并給孩子報名。
也不是所有幼兒園都能接受提前報名。那就需要父母時時留心幼兒園的“風吹草動”,一旦舉行咨詢日,就須擠在園門口,排上三五天甚至更長時間的隊,以求范佩芬這樣的園長“行行好”,收下你的孩子。
但很顯然,范佩芬和她的同行們并不是不想“行好”,而是現實過于殘酷。
據資料顯示,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的新生兒有41.575萬人。他們將從2010年開始陸續地進入幼兒園。
而從2009年北京市合法幼兒園的在園人數來看,北京能提供的幼兒園學位數約為24.8萬人。
這意味著,北京的幼兒園學位缺口,約為17萬名。
被“忽略”的生育高峰
北京新生兒中非戶籍人口占54%,已超戶籍人口;專家稱政府應將其納入學前教育規劃
北京正在經歷一場“幼兒”人口高峰。
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北京市住院分娩量達到16.1萬人,比2006年增長25%,創下20年來的最高紀錄。
人們簡單地把2007年的生育高峰解釋為,父母們想在豬年生個“金豬寶寶”,隨后又把2008年的生育高峰理解為“奧運寶寶”。
崇文三幼園長范佩芬認為,那樣的理解過于簡單。
她說,其實人口增長是有規律可循,我國大約每隔25年會有一次增長高峰。上個增長高峰是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也出現了“入托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