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價格不斷上漲,原油加工利潤空間受到了嚴重打壓,無利潤可言。這是公眾耳熟能詳的石化企業“虧損論”。然而,在煉化下游部分石化產品如丙烯腈,利潤卻高達40%,并成為石化業彌補虧損,獲得利潤的重要方式。
以中石油旗下吉林石化為例,雖然今年煉油項目虧損嚴重,但受益于國內最大的化工生產裝置以及最全的化工產業鏈,2011年一季度利潤就達5.4億元,實現了良好開局。而5月中下旬在化工市場傳統旺季以及部分產品出口窗口即將打開的刺激下,利潤還會出現比較明顯的上升。 “吉林石化作為一家特大型國有企業,一直堅持煉化一體化方向。擁有國內最完善的石化裝置與最長的產業鏈,增強了抗風險的能力和贏利能力。”吉林石化企業文化部部長馮立波說。**********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煉化一體化**********本o文o來o源o于o創o業o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煉化一體化現在已經是世界石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尤其是在原油價格越來越高的今天,煉油的虧損幾乎全靠化工來彌補。煉化一體化指同一公司將煉油和乙烯等化工項目互供原料,煉油生產出來的產品通過管道運輸就近輸送到乙烯裝置,成為乙烯生產的原料,而乙烯等裝置生產的產品可以為汽柴油提供添加劑。雙裝置產生協同效應。**********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有數據顯示,煉化一體化產生的協同作用能將煉廠進料的25%以上轉化為更高價值的石油化工產品,可提高聯合企業回報率2至5個百分點。 世界各大石油化工公司都通過聯合、兼并、重組及區域優化,達到煉化一體化的目的。埃克森美孚公司80%以上的煉油裝置實現了與化學品或潤滑油的一體化,90%以上的化工能力與煉油裝置或上游氣體加工裝置相鄰和一體化。殼牌集團提出了重質原油深度轉化型煉油與化工一體化的設想。德國巴斯夫公司與比利時菲納公司聯合建設油化一體的聯合石化基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已經建成10多座大型煉化一體化企業。這些企業供應了我國多數主要化工產品,烏魯木齊石化、獨山子石化、撫順石化等十幾家企業都已經具備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產能。
然而我國許多企業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因國內缺油,主要走的是煤化工之路,這些企業的轉型經歷了相當大的陣痛。
吉林石化是“一五”期間建立的煤化工公司,當時叫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包括了染料廠、化肥和電石廠。當時我國沒有能力設計建造相應的工廠,是由蘇聯專家幫助設計建造的。吉林石化和蘭州石化、太原石化都是用一張圖紙建成的。三家化工廠規模裝置完全一樣,吉林石化第一個建成,所以被稱為共和國化工長子。**********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煤化工在吉林石化成立之初,代表了它的全部。上世紀70年代,吉林石化建了250萬噸小煉油裝置。同期又上馬11萬噸小乙烯,石油化工初具規模。此時吉林石化煤油化工并舉。30萬噸乙烯建成之后,重心才轉向石油化工。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