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
利潤22% 為啥散戶還不愿養了?
為什么這么多企業愿意來養豬?楊炳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豬從仔豬到屠宰,大概需要7個月的時間,目前每頭豬養殖成本1300塊左右,批發價1800元左右,一頭豬可以賺400多元,利潤率約22%。
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大型企業進入養豬行業的同時,許多養豬散戶卻選擇退出市場。主要原因是,“豬周期”近年來頻繁出現,散戶養殖的弊端開始顯現,肉價暴漲時一哄而上,肉價跌時揮淚殺豬。
農業部曾對全國20個生豬主產省調研,2007年7月散養農戶生豬存欄量同比減少20.5%,規模養豬場生豬存欄同比增加7.3%,散養戶在波動中快速退出成為一個主要特征,這也給大型企業轉行當豬倌騰出了市場空間。
【收益】
虧了兩年 外行養豬終于賺錢了
在先期進入養豬行業的大企業中,有人已經嘗到了“豬肉香”。
據四川一家企業相關人士透露,該公司2008年收購了北方某肉制品企業,介入養豬產業,但一直虧損,直到今年6月實現了盈利。上述人士分析說,這主要是受到養豬產業投資周期較長的影響。
瀘州老板楊炳秋也告訴記者,2008年他進入養豬業的第一年也曾虧損1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恰好是上一輪“豬周期”的價格最高點。楊炳秋說,當時進入市場養殖成本較高,再加上遇到了疫情影響,因此當年出現了虧損。不過隨著“豬周期”的調整,今年肉價高漲,他一年收入可達六七十萬。
【觀察】
規模化養殖 破解“豬周期”魔咒?
目前我國散戶養豬數量占到70%以上。業內人士認為,大型企業進入養豬行業,有利于緩解散戶養殖容易受到行情影響的弊端。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顧問馮永輝指出,隨著飼料、勞動力成本上漲,外出打工的收入變高,整個行業開始洗牌,適度規模化豬場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四川省社科院農業經濟專家陳武元教授也指出,“農村養豬散戶的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少,而以規模化養殖為特點的大型企業的加入,就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他認為,大型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把握市場信息的速度更快,從而使得豬肉供應不會出現大起大落。或許,多年來困擾中國物價的“豬周期”魔咒,有望在養豬產業實現規模化以后消失。
【聲音】
李后強:國企應該去養豬
生豬養殖戶如何把握市場命脈?政府如何保護養殖戶的積極性,穩定豬價?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強博士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有企業應有所擔當,應該去養豬,去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去做一些不賺錢的事情,而不應該總是以逐利為目的。”他建議,國有企業應有所擔當,投身養豬產業。
對于目前的豬肉漲價,李后強表示不要過于緊張,更不要恐慌,但要高度關注。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豬價上漲應該是必然的,但幅度不會太大,因為受“豬周期”支配。
在談到如何穩定生豬生產,保護養殖戶的積極性時,李后強認為,需要政府進行補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豬肉是一種“半公益性”食品,養豬既是產業也是事業,政府應進行適當地補貼,以保證生豬養殖戶在市場價格波動和疾病威脅下不虧本,這樣才能調動養殖戶的積極性。
李后強還認為,豬肉是大多數群眾經常食用的東西,是半公益性的生活必需品,政府應高度重視,國企應該為政府分憂,為群眾做實事,勇敢承擔社會責任,因此國企應該去辦大型養豬場、建大型豬肉庫,開豬肉專賣店,在平抑豬肉價格方面發揮作用。
此外,還要鼓勵集團化、規模化養豬。李后強建議,應大力鼓勵養豬協會、專業養殖戶、海內外資金投身于規模化生豬養殖,應培養一批養豬龍頭企業和大型企業、品牌企業,給予他們稅收、規費等政策方面的優惠,讓他們有利可圖。
他表示,國家還應加大對養豬產業的科技投入,加強科技服務,增強防疫能力,解決養殖戶的后顧之憂。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