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際,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在抓緊制訂。
12月12日,一位參與該文件起草的國研中心農業專家告訴本報記者,明年一號文件將聚焦于農業科技改革,主要內容包括: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農技推廣體系重建、增加現代種業、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的科技投入等,目的是保障農產品的供給,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
該專家稱,農業的研發和科技推廣這一部分的資金將會得到具體的保障,但他表示這次不會具體到類似去年一號文件規定的10%的土地出讓收益。
按照往年慣例,一號文件意見稿將在12月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討論,定稿后下發地方。
農業科技成為聚焦點,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得到體現。此次會議表示,將加大三農投入,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而上述一號文件提及的工作中,現代種業發展將成為重中之重。一位接近農業部官員的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農業部已完成《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和論證工作,經過農業部常務會審議后,下一步將在年底前提交給國務院。如果程序走得快一點,將爭取在一號文件發布前后不久發布該規劃。最遲將在明年4月份發布。
中國種業危險時刻
中國種業之舟,已頻頻越過“吃水線”。
大豆,幾乎全部使用國外的洋種子,玉米,先鋒公司的先玉355正逐步蠶食東北三省的玉米種子市場。
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除大宗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育種外,目前中國有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還是依賴進口;有70%以上的先進農產品加工成套設備依賴進口,而大多數國產農機產品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農發院副院長鄭風田(微博)表示,如果不改變目前的種業格局和農業科技體制,未來中國的種子業或將“全軍覆沒”。
全國政協委員、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稱,中國的種子產業,研發單位太多,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而種子產業則缺乏龍頭型的大公司,全國8700多家種子公司,其中只有10家上市,這些所謂的上市公司銷售額也不算很大,研發能力極弱。
“中國主糧的單產水平,除水稻領先外,其他品種如小麥、玉米等跟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比,差距非常大,有些甚至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這方面我們的增長潛力巨大。”黃大昉稱。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11月17日召開的種業發展座談會上曾表示,糧食產量的增加,一靠政策,二靠基礎設施建設,三靠科技,科技主要是種業。
“去年一號文件已經把水利等制約農業發展和糧食增產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未來三農問題的重點,今年則把投資重點放到科技上,也是情理之中了。”鄭風田稱。
實際上,種業受到重視,從農業部近期的人事變動中也能看出端倪。11月底,著名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出任農業科學院院長和農業部副部長。上述接近農業部人士稱,李將分管農業部與科研相關的一些司局。
機構設置方面,6月份經中編辦批準,農業部種子管理局正式成立。8月份,農業部頒布了《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提高了種子市場準入門檻。同時農業部查處了一批套牌侵權、制售假劣種子的案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