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稱,在一號文件出臺之前,與之有關的各個部委尤其是農業部和科技部實際上已經在開始部署農業科技創新和種業發展的工作了,各種配套文件也已經陸續下發給地方農業和科技部門!爸徊贿^一號文件一提,這一工作會更加給力,財政部、發改委這些部門在給錢和批項目上會更加重視!
農科體制改革發力
說起Cye目前農村的科技推廣體系,寧夏自治區黨委政研室農村處處長羅全福頗為懊惱:“一是苗木的病蟲害肆虐,二是科技經費太少,整個自治區科研經費才占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一不到,分到農業這塊更是可想而知,三是體系不健全,上大下小,人財都集中在上面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底下的推廣人員太少。”
“網破、線斷、人散。”鄭風田用上述六個字歸納了目前地方一級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原先公益性質的農技站已經變成了賣種子、賣飼料的小店”。
一號文件聚焦于農業科技研發及推廣體制,可謂有的放矢。
記者從寧夏自治區農業部門了解到,該區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目前正在等待最后批復,一經核準,接下去的后續工作將根據規劃陸續進行。
不過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微博)認為,原先從農業部到省廳到市局到縣鄉站點這一行政體系式的農技推廣系統重建不能搞一刀切。
“公益的歸公益、盈利的歸盈利!崩顕榉Q,像病蟲害統防統治、良種推廣這種公益性的工作應該仍由原先的農技推廣部門去做,并逐步增加這方面的經費、人手和編制。而那些跟市場關系較密切的農業產業,應該更多地遵從市場規律,從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根據市場和農民養殖戶的需求去匹配科技資源。
這兩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國家資金的支持,但不少專家認為目前的涉農科技資金存在嚴重浪費現象。
李國祥稱,目前農業的科技轉化率只達到30%左右,70%左右的科技成果一研發出來就“睡大覺”了。而目前涉農的科研經費基本都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手中,例如某高校集中了大部分的農業技術研發資金,擁有七八位院士的學術資源,但其實際能夠應用到田間地頭的科研成果卻寥寥無幾,大多數成果都停留在論文上。
而這與目前農業科技的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合理有關。鄭風田稱,對科研人員的考核機制都通過其論文發表量來評定,當年袁隆平之所以遲遲評不上院士就是因為他發表論文太少。“這樣的考核機制導致大量農業技術停留在紙面上,案頭上,進不了田間地頭!编嵦嶙h科研經費應該更多地向創新型企業傾斜,防止資金浪費。
而在技術的實際應用上,如黃大昉所言,目前存在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和競爭現象,往往是一個品種出來,全國各地的科研機構就開始山寨仿冒,如此中國的種業勢必失去跟國外的競爭力。同時很多研究機構往往自辦企業,如此一來,國家大量的科研經費沒有任何產權轉讓,不須任何成本就成為企業的資產。
黃就此建議,要推動科研教學單位與商業化育種分離、與所辦的種子企業分離,使科研單位專心開展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商業化育種要逐步移交給種子企業,由企業按市場需求確定育種目標,按照現代育種模式開展品種選育,提高商業化育種效率。
在育種科技方面,黃大昉表示,自2009年農業部頒發水稻和玉米的兩個轉基因品種的安全證書之外,迄今為止尚未有新的品種通過審核,未來這方面的工作或將加快推進,尤其是進口壓力巨大的玉米和大豆品種的轉基因育種技術將會得到更多重視。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